正文 第25章 乾隆朝(1736-1795) (3)(1 / 3)

乾隆曆次南巡,於正月十五前後出發,陸路經直隸、山東到江蘇的清口渡黃河,乘船沿運河南下,經揚州、鎮江、丹陽、常州、蘇州進入浙江境內,再由嘉興、石門抵達杭州。回鑾時,繞道江寧(南京),祭明太祖陵,檢閱部隊,於四月下旬或五月初返京,到安佑宮行禮,回到圓明園。

康熙下江南,不講排場,每次“扈從者僅三百餘人”。一路上不設行宮,一切供應均由中央直接開支,嚴禁地方官借此擾民。而乾隆下江南呢,每次必提前一年開始準備。指定一名親王擔任總理行營事務大臣,負責勘察路線,修橋補路,修葺名勝古跡,修建行宮等。他六下江南,僅行宮就修了三十多處。並且除了帶上皇太後、皇後、嬪妃外,還有大批的王公大臣、侍衛,每次都有兩千多人。陸路上走要用馬五六千匹,水路走要用船一千多隻。六下江南,共花了白銀兩千多萬兩。兩淮鹽商在乾隆南巡時都捐出巨款,他不但不拒絕,還稱讚他們,加恩賞賜。他這樣一做,各地官吏、富商紛紛仿效,使得老百姓叫苦連天。

乾隆如此聲勢浩大地舉行了六次南巡,既表現出清朝國勢的強大,也達到了一定的政治目的,但同時更多的卻是勞民傷財,給百姓帶來了許多不必要的重負。

八旗的生計問題

八旗製度是在滿清入關之前創立的,適應當時的戰事情況,是清朝製度的根本所在。

隨著清軍的入主中原、統治的最終確立,國家便把八旗子弟供養了起來。他們不工不農,也不經商,隻是以騎射為本務。國家按一定標準發放錢糧給當兵的人,但是士兵數額有限,錢糧的標準是祖輩定下的,不能調整。隨著八旗人口急劇增長,每個家庭的人數越來越多,而錢糧是不變的,再加上物價的上漲,生活奢侈,旗人的生計問題逐步浮現出來。

在康熙末年的時候便出現了八旗生計問題,到了乾隆朝,這個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來解決八旗生計問題,,例如增加兵額,添加“養育兵”,政府給八旗子弟撥款還債,資助在京八旗子弟遷居東北開荒等,但收效甚微,因為增加兵額的速度要比人口增長速度慢很多,國家的財政負擔加重了,但戰鬥力卻沒有加強。而政府撥款還債,讓讓八旗子弟更覺的沒什麼可愁的,隻要等著政府撥款就好了。去東北開荒就更別提了,八旗子弟養尊處優慣了,誰會願意去呢。此後曆代清帝都被這個問題所困擾,直至大清帝國滅亡。

大清帝國從極盛走向沒落

從乾隆朝以後開始,清朝便實行起全麵閉關鎖國政策,最初的時候還是四口通商,到後來隻剩廣州一口對外開放通商了。進出口貿易由十三行壟斷,而且還限製了進出口貨物的種類。

當時西方科技進入蓬勃發展時期,逐漸超越了盛極一時的奧斯曼帝國和大清帝國。如果清廷沒有實施閉關鎖國政策,而是更多地接觸西方世界,那麼中國便不會錯失了與世界同步發展的最佳時期。清廷這一自大的閉關政策為後來中國百年積弱積貧的落後埋下了伏筆,而乾隆帝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差距在一天天加大著。在西方世界發生一係列劃時代巨變時,中國卻在閉關鎖國的同時,自身發展也處於了停滯狀態。人們的思想被八股取士、文字獄所禁錮,資本主義萌芽被重農抑商所壓製。西方工業革命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清朝統治者不鼓勵科技發明也就算了,卻還要視科技發明為奇技淫巧,根本不屑於學習西方先進科技,中國科技水平越來越落後便成了必然的結果。

世界發生著劃時代性的巨變,西方國家相繼發生資產階級革命,而清朝統治者卻仍固步自封,妄自尊大,不斷地加強著皇權。雖然清朝在康、雍、乾時期,在某些方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這與西方國家日新月異的發展卻終究相去甚遠。中國和西方實力此消彼長,終於鴉片戰爭爆發了,中國從此進入了苦難的時代。

英國使團訪問中國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9月26日),英國以補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壽的名義派出以馬戛爾尼、斯當東為首的使團訪問中國,曆經九個月,於乾隆五十八年五月十四日抵達中國。此時的英國正處於資本主義上升階段,迫切的需要開辟新市場。因此,此次出行的目的是要敲開清王朝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