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號的由來
皇太極用過是兩個年號,“天聰”和“崇德”。清入關之後的其他皇帝都采用一個年號,而同治皇帝卻擬定過兩個年號,一個是“祺祥”,一個是“同治”。
“祺祥”是鹹豐十一年(1861)由匡源等擬定的。這兩個字出典於《宋史?樂誌》中:“不涸不童,誕降祺祥”一語。“不涸不童”就是說河流暢通,山川茂盛,地盡其利,物阜民豐,故而“誕降祺祥。”
按清朝祖製,年號一般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典後頒定。但以肅順為首的八大顧命大臣在小皇帝即位不久,就忙於擬定年號,主要是在經濟上有所考慮。
在鹹豐皇帝逃奔熱河後,官錢票迅速貶值,銀價上漲,物價昂貴,民不聊生。當時京城許多富商把大量銅錢屯居起來,加劇了現錢的短缺。因此,肅順等人想立即鑄造一批新幣投入市場。
兩宮太後欽準了這個年號之後,他們立即派人到雲南采辦銅料,開鑄“祺祥重寶”。“祺祥”本來是吉祥之意,但卻沒給肅順等人帶來任何好運。不久,慈禧太後聯合恭親王奕?發動了“辛酉政變”,八大臣被殺的被殺,被放逐的被放逐,這“祺祥”年號和“祺祥重寶”尚未正式頒行,就被政變者扼殺了。
政變成功後,奕?集團掌權,就重新集議改元之事。為奕?等人搞政變搖旗呐喊、大造輿論的李慈銘,向肅順改元問題發難,他說:“國朝即位改元,向來都是由大學士及軍機大臣等擇而用之擬定數個,交給皇帝,由皇帝親自選定。現在新君還沒有繼位就先商議改元,不符合祖製。”
李慈銘是奕?集團重要成員,他說肅順在幼帝即位前就改元是非法的。而所用“祺祥”年號又文義不順,曆史上很少有人用,進而譏諷肅順等人不學無術。事實上李慈銘自己也高明不了多少。在否定“祺祥”年號後,他搜腸刮肚地擬了“熙隆”和“乾熙”兩個年號。奕?很不滿意,不屑地說一句:“他這是迂腐的書生之見,不能用。”
後來,經奕?、文祥等共同商量,最後決定用“同治”兩個字。這兩個字的妙處在於會意。在兩宮太後看是兩宮同治,在臣子看是君臣同治,在民間看是上下一心同治,因此讓人看了都覺得滿意。
這個年號呈給兩宮皇太後,慈安沒說什麼,慈禧則拍手稱好。慈禧是很重名位的人,她一直對太後分東西宮,自己名份比慈安遜色而耿耿於懷。今用“同治”二字恰可表示兩宮並尊,沒有嫡庶之分,這是最令她滿意的。當然,她也能體味到“君臣同治”這一層含義,她給奕?加上“議政王”的名銜,正好是“同治”二字最好的注解。
關於同治中興的爭論
“同治中興”是指清朝中葉後,同治帝在位十三年的一個中興階段。適逢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媾和,其間平定了太平天國、撚軍及回民起義,政治上出現了一個和諧時期,下開洋務運動又興辦了洋務活動。使腐朽的清朝統治出現了一些新氣象,史稱“同治中興”。
有人認為,所謂的“同治中興”是某些曆史學家歪曲曆史、刻意美化清朝的做法。大家都知道,鴉片戰爭以後,無能的清朝政屢戰屢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人民不堪剝削,紛紛揭竿而起反抗,爆發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起義。同治年間的實際掌權者是慈禧,這個慈禧老妖婆的統治時期居然也是什麼“中興”?這其實是中國殖民地化加深的一個時期,而不是什麼所謂的“中興”。
此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同治中興”,其主要原因是辛酉政變之後,在奕?與慈禧之間、慈禧與慈安之間建立了一種權力均衡機製,出現了互相依托、同心協力的穩定政局。他們繼續實行重用漢臣,尤其是發揮湘軍和淮軍的作用,滿漢統治階級聯合起來才實現了所謂“同治中興”。“同治中興”是促進中國近代曆史進步的一個階段,主要體現洋務運動上,當時大興洋務,先提出“自強”以後標榜“求富”創辦了一係列近代企業,包括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總局、開平煤礦等等,這在客觀上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洋務運動過後的“實業救國”思潮不能說與這段時期沒有關係。同時洋務運動種的近代企業雖然管理不屬於規範的資本主義經營方式,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國無產階級的出現。
最後一位出生在紫禁城的皇帝
鹹豐六年(1856年),新年伊始,大清紫禁城儲秀宮內一片繁忙。太監、宮女們在總管太監韓玉來的指揮下,不停地來回奔走著。原來,深得鹹豐皇帝寵愛的懿嬪,也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後,已經懷孕七個月,接近臨產期。早在年前臘月二十四,鹹豐皇帝就命韓總管傳旨,把懿嬪的母親接到宮中照看女兒。
按清官規定,嬪妃等人懷孕,一般要到八個月時才開始進行臨產期的各項準備工作。但鹹豐帝自二十歲登基以來,至今已有六年,隻有麗妃生過一個女孩。皇位無人繼承,鹹豐皇帝怎能不萬分焦慮?因此,大年一過,整個皇宮立即忙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