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的一個夏天,德國柏林大學的一所實驗室裏,突然間發生了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教授與學子們奔走相告前去救火,當人們到達現場時,在彌漫的霄煙中,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捂著鼻子滿臉是灰地倉皇逃離現場。
這個叫馬爾德的年輕人被警方很快控製了,校長公示相關錄像帶,發現了馬爾德在違背科學地做一場自命不凡的實驗。
校長皮修十分惱怒,他對馬爾德說道:我警告過你,這是天方夜譚,是永遠不可能成功的,你如果再這樣做,就會要了你的小命。
警方將他關進了警察局裏,他麵臨著多項指控:故意毀壞、蓄意謀財、違背科學。
一年以後,他被釋放出來,去尋找皮修校長要求返還校園,皮修不理不睬的說道:你是個瘋狂主義者,這種態度十分適合科學實驗,但你要知道,一切實驗都要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而不能違背科學,我不能收留你,我不想讓學校變成你我的墳墓。
馬爾德天生秉賦驚人,他對古今中外的一些科學實驗結果均持反對態度,他一直在研究物質原子理論,想通過實驗證實自己的想法,可每次實驗都以失敗而告終。
沒有了實驗室,他自己造,很快地,一個微型實驗室在郊區成立了,他白天是乞丐,晚上便成了一個科學家,他省吃儉用地請了兩個略微懂一些物理常識的助手,但助手聽說他的實驗流程後嚇的奪門而逃,他們不想與一個瘋子合作。
三月份的一天,隨著又一聲爆炸,這個叫馬爾德的年輕人進入了柏林市最大的一家醫院,他不得不麵臨著整容的風險,因為在爆炸中,他被炸地體無完膚。
半年後的一天,一個麵容憔悴的年輕人拄著拐仗出現在自己的家門口,馬爾德的父親請來了兩位物理學家,請求他們說服自己的兒子不要再做什麼驚人的實驗。
說服無果,馬爾德是個狂熱主義者,他深知一項理論的誕生總是充滿了驚險與磨難,相信上帝會眷顧自己的。
為了這個原理,他奮鬥了二十餘年時間,丟掉了一切,包括愛情與幸福,但他的實驗毫無進展。
1916年,愛因斯坦發明了廣義相對論,震驚全世界,馬爾德病痛交加,愧疚難當,他忍著巨痛進行了畢生最後一次實驗,最終死在實驗台上。
愛因斯進聽說這個消息後,前往探望馬爾德的遺體,當他觀察了馬爾德的實驗流程及結果時,愛因斯坦連聲歎氣:一個錯誤的方向延誤了一個天才的一生。
馬爾德其實並不知道,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個狂熱的小提琴愛好者,曾經參加了各式各樣的大賽,並且取得過不錯的名次,可是在世界大賽上,他卻一次次敗北碰壁,在一次次聘請高師無果後,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放棄音樂事業,投身於物理學研究領域。
在人生的道路上,選擇失敗是多麼地艱難,但硬撐著一個自己無力解決的事業,苦了自己,又害了別人。
既然你千方百計也無法成功,那就該選擇失敗,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才是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