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釋迦牟尼的生平(1 / 2)

現在,我們不得不回溯到三個世紀之前,來講述一位幾乎使全亞洲人的宗教思想和感情發生根本變革的偉大導師的故事。這位導師就是釋迦牟尼。他在印度貝拿勒斯傳教之時,以賽亞正在向巴比倫的猶太人發表預言,以弗所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正在探求萬物的本原。這些人都生活在同一時代,即公元前6世紀,但他們彼此並不知道。

公元前6世紀確實是人類曆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時代。那時,在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包括下文我們將要提到的中國——人類精神都表現出了一種全新的勇敢開拓精神。他們擺脫了帝王、祭司、犧牲等傳統的束縛,對於精神領域提出了最深入的問題。大約就是從這時起,人類結束了長達2萬年的孩提時代,步入青年時代。

至今,人類仍然不清楚印度的最初曆史。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一個說雅利安語的部落經過一次,也可能是多次努力後,從西北方侵入了印度,把自己的語言和習俗傳播到了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這就是雅利安語言的變體——梵語。在占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後,他們發現那裏居住著一個暗白膚色的民族,這一民族擁有著更為精致複雜的文明,但意誌力卻很薄弱。然而,與希臘民族或波斯民族不同,他們似乎不隨意與當地居民通婚或交往。當曆史學家大致可以辨別印度的過去的時候,這個民族始終遠離別的民族獨處。此時,印度社會已經分成許多階層了,每個階層又分成若幹個等級。不同的階層等級間不能共同進餐,不能互相通婚,也不能自由交往。這種社會等級製度,後來演化成種姓製度,貫穿了印度的整個曆史,使得印度民族形成了一個與能夠簡單、自由與別族通婚的歐洲人或蒙古人完全不同的社會,可以說它是諸多社會中一個獨特的社會係統。

釋迦牟尼是統治喜馬拉雅山麓一個小王國的王子,19歲時他就和美麗的表妹結婚了。他經常徜徉在公園、樹叢和水渠密布的稻田組成的陽光世界裏打獵、嬉戲,可是在這樣的生活中,他的心頭忽然襲來一種極大的不滿,這是他那健全優秀的頭腦無所事事所帶來的煩惱。他感覺到自己所過得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而是一個假期,一個漫漫無期的假期。

對人生的生、老、病、死的感悟,對各種快樂的不安、不滿足的感情,占據了釋迦牟尼的心。正當他沉浸在這種情緒中時,他遇到了一位四處流浪的苦行僧。那時,印度有很多的苦行僧,他們在嚴格的戒律下生活,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沉思和探究宗教的真諦上。他們似乎在尋求著人生更深刻的意義。釋迦牟尼便產生了也要像他們一樣生活的強烈願望。

據傳記講,正當他在思考這個計劃的時候,傳來了他妻子生了頭生子的消息。釋迦牟尼說:“這又是一個待解的結”。

他的族人們為了慶祝這個“新結”的隆重,為他舉行了喜宴和歌舞表演,他在一片歡悅的祝福聲中回到了家裏。然而,半夜,他突然被某種巨大的精神痛苦驚醒,就“好像一個被告知他的房子著火了的人一樣”。他下定決心立即拋棄這種幸福卻毫無目的的生活。他輕輕走進妻子的房間,借著油燈微弱的燈光,看見妻子懷裏抱著剛出生的孩子,睡得正香,四周圍滿了鮮花。他非常想在離開之前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抱一下兒子,但他又怕驚醒妻子,隻得放棄這個念頭,轉身離開了自己的骨肉,走了出去。在印度皎潔的月光下,他騎著馬悄然離去了。

當夜,他走了很遠的路,黎明時分,他已經離開了自己家族的土地。他在一條河的沙灘上下了馬,用劍斬斷自己的長發,除去身上的一切飾物,把它們連同劍一起放在馬鞍上,遣馬回家。在路上,他又和一個衣衫襤褸的人交換了衣服。這樣他就擺脫了世俗的一切羈絆,可以自由地去追求人生的智慧了。他向南前進,來到了文迪亞山的一個隱士和高人居住的山口上。在這個狹窄的山洞中,生活著幾位賢者,他們靠進城乞討點衣食維持生活,如果有人來訪,就口授一點知識。釋迦牟尼在此之前就已經精通當時所有的形而上學的思想,對於理解力非常敏銳的他來說,這些人能給他的答複並不讓他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