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的共和政治從來沒有達到代議製的性質,也從來沒有人想到過推舉市民代表來代表市民意誌。這一點,研究曆史的人應該特別注意。羅馬的平民會議永遠也無法與美國的參議院以及英國的下議院相提並論。在理論上,平民會議包括了全體市民;但在實踐中,平民會議卻沒有任何意義。
因此,第二次布匿戰役後,羅馬帝國的普通市民,境況極其悲慘。他們物質貧乏,有的失去了田地,有的被奴隸奪去了自己賴以生存的產業,更糟的是他們失去了可以扭轉局麵的政治權力。因此,對於失去了任何參政權力的他們而言,表達民意的惟一方式就是罷工與叛亂。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國內政治史,是一篇於事無補的革命運動史。那些企圖廢除貴族地產,恢複自由農民的田地,免除全部或部分債務的提案,以及其它種種紛亂爭鬥的情形,本書限於篇幅,實在無法詳述。總之,暴動和市民起義連綿不斷,擾攘不息。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斯所領導的奴隸大暴動,使得意大利人心急如焚。因為這些起義者中有很多經過嚴格訓練的職業角鬥士,所以這次奴隸暴動顯示了強大的戰鬥力。斯巴達克斯在當時似乎是死火山的維蘇威火山口頑強戰鬥了兩年。然而,這次暴動最終還是失敗了,公元前71年,6000名被俘的斯巴達克斯戰士,被殘忍地釘死在羅馬南邊的阿比斯大路旁的十字架上。
平民們終究沒能成功地反抗征服和剝削他們的壓迫者。相反,那些壓迫了他們的大富翁,不但打敗了他們,而且在他們自己和平民之上扶植了一個新的勢力:軍隊。
第二次布匿戰爭以前,羅馬軍隊都是由應征而來的自由農民組成的,他們按照各自不同的情況,或騎馬、或徒步奔赴戰場。這種軍隊非常適用於近距離作戰,但卻無法適應遠征或長期征戰。隨著奴隸的增加和產業的發展,具有自由精神的農民變得越來越少。於是,一位叫馬略的農民領袖創建了一種新的形式。迦太基文明沒落後,北非成為半開化狀態的努米底亞王國。羅馬與這個國家的國王朱古達常有衝突,卻屢次受挫,始終沒有征服它。為了挽回麵子,馬略被推舉為執政官,組織了雇傭軍隊,進行嚴格訓練,終於擊破了朱古達軍。公元前106年,朱古達被鎖著鐵鏈押解到羅馬。馬略雖然任期已滿,但仗著自己一手培養起來的軍團,仍然繼續不法執政。此時的羅馬已經沒有什麼力量能奈何得了他。
從馬略開始,羅馬進入了第三個發展階段:軍人共和時期。這時雇傭軍的領袖們都想統治羅馬,於是爭權奪利的戰爭開始了。與馬略作對的,是他以前的屬下,遠征過非洲的貴族蘇拉。他們肆意屠殺政敵,數以千計的人被他們放逐或殺戮,他們的地產也被拍賣。繼他們的血腥火並及斯巴達克斯暴動之後,盧古魯斯、龐培大帝、克拉蘇、愷撒等先後做了軍政當局的首腦,控製了羅馬政治。克拉蘇擊敗了斯巴達克斯。盧古魯斯征服了小亞細亞,入侵亞美尼亞,攫取大批財富後歸隱山林。克拉蘇遠征波斯,被安息人打敗陣亡。在長期的戰亂後,龐培被愷撒打敗,並於公元前48年,在埃及被殺。最後,愷撒碩果僅存,成了羅馬的惟一主人。
愷撒的故事激發了人類的想象,但很難辨別他的功績和真實作用的比重到底有多少。他成了傳奇中的偶像或崇拜的象征。但在我們看來,他的重要性在於他完成了初期帝國階段的過渡,也就是從軍人共和時期到羅馬擴張的第四階段。當時的羅馬雖然國內經濟、政治騷動,內亂四起、社會衰敗,但其疆域依然在不斷擴張。到公元100年,羅馬的版圖達到了最大的程度。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羅馬的擴張進入了停滯的低潮時期。在馬略重整軍製前,又一次元氣大傷,而斯巴達克斯的暴動則使它第三次傷筋動骨。此時,愷撒因征服高盧,也就是現在法國、比利時一帶,而一舉成名(高盧國內的主要居民都是屬於凱爾特族的高盧人,他們曾占領意大利北部,侵入小亞細亞並定居在該地的加拉太斯)。愷撒將入侵日耳曼的高盧人驅逐出境,並把高盧地區並入了羅馬帝國的版圖。他曾經兩次渡過多佛爾海峽(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入侵不列顛,但都遭到了強有力的抵抗。與此同時,龐培大帝也正在羅馬東到裏海的地方鞏固了統治,並培養了自己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