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中期財務報告會計準則概述
一、中期財務報告的有關定義
目前,編製中期財務報告共有兩種理論基礎,即獨立觀和一體觀。
(一)獨立觀
獨立觀是將每一中期視為一個獨立的會計期間,基本特點是:中期財務報告中所采用的會計政策和確認與計量原則與年度財務報告相一致,其中所應用的會計估計、成本分配和應計項目的處理等也與年度財務報告相一致。應用獨立觀編製中期財務報告的優點在於,中期財務報告的編製可以直接采用企業在編製年度財務報告時已有的一套會計政策和確認與計量原則,便於實務操作,而且,在中期財務報告中所反映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等相對比較可靠,不容易被操縱;缺點在於,容易導致中期收入與費用的不合理配比,一方麵會影響企業業績的評價,另一方麵可能會導致中期列報的收益波動較大,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對年度結果的預測。
(二)一體觀
一體觀是將每一中期視為年度會計期間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會計年度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非獨立的會計期間。基本特點是:中期財務報告中應用的會計估計、成本分配、遞延和應計項目的處理必須考慮到全年將要發生的情況,所以,會計年度內發生的成本與費用,需要以年度預計活動水平為基礎,分配至各個中期,應用一體觀編製中期財務報告的優點在於,可以避免因會計期間的不同而導致中期收益的非正常波動,從而有利於年度收益的預測。缺點在於,許多成本和費用需要以年度結果為基礎進行估計,因此需要依賴於高度的職業判斷能力,同時,所估計的結果可能因缺乏客觀、可靠的證據作為佐證,容易受到操縱,影響中期財務會計報告的可靠性。
目前,由於我國會計信息質量尚有待提髙,應當強調中期財務報告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強調在中期財務報告中應當如實地反映中期末的財務狀況和中期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十分必要;我國的證券市場還處於初級階段,市場效率還不高,會計信息使用者消化、吸收信息的能力還不強,披露過多的會計信息有可能造成信息浪費,得不償失;我國廣大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水平還有待提高,如果采用一體觀編製中期財務報告,需要較多地依賴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這恐怕一時難以滿足,還有可能增加中期財務報告編製過程中確認和計量的隨意性以及給企業提供操縱利潤的機會。基於上述考慮,《企業會計準則中期財務報告》主要應采用獨立觀,在盡可能保證中期財務報告會計信息可靠性的前提下,提高中期財務報告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三、重要性原則在中期財務報告中的應用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中期財務報告》的規定,企業在確認、計量和披露在中期財務報告中列報的各會計報表項目時,應當遵循重要性原則。在判斷項目的重要性程度時,應當以中期財務數據為基礎,不應以預計的年度財務數據為基礎;而且,與年度財務數據相比,中期會計計量可在更大程度上依賴於估計。企業應當保證所提供的中期財務報告包括了與理解企業中期期末財務狀況和中期經營成果及其現金流量相關的信息。
(一)中期財務報告重要性程度的判斷應當以中期財務數據為基礎
在編製中期財務報告過程中,企業在決定應當如何確認、計量和披露各會計報表項目時,對於重要性程度的判斷應當以中期財務數據為基礎。在這裏,中期財務數據既包括中期的財務數據,也包括年初至中期末的財務數據。但是,在編製中期財務報告過程中,企業不應以預計的年度財務數據為基礎對中期會計報表項目進行重要性判斷。因為有些信息,雖然對於預計的年度財務數據來說它們顯得不重要,但是,對於中期財務數據,卻有可能是重要的,即,雖然這種信息對於理解年度會計報表有可能不十分相關,但是對於理解中期會計報表來說卻有可能是高度相關,此時,企業應當在中期財務報告中披露這些信息。
(二)中期財務報告的計量在更大程度上依賴於會計估計
企業在編製中期財務報告時,其編報時間相對於年度財務報告來說明顯的短,因此,中期財務報告的編報要求相對於年度財務報告來說也就略顯寬鬆,所以,企業在編製中期財務報告過程中對重要性進行評估時,其中期財務報告的計量相對於年度財務報告的計量而言,在更大程度上依賴於會計估計。例如,企業通常在資產負債表日對其所擁有的存貨進行全麵、詳細的實地盤點,因此,對年末存貨可以獲得更為準確的計價。但是,在中期期末,企業基於時間上的限製和成本效益方麵的考慮,不大可能對企業所擁有的存貨進行全麵、詳細的實地盤點,在這種情況下,對於中期期末存貨的計價就在更大程度上依賴於會計估計。
(三)重要性原則在中期財務報告中的應用應當保證所提供的中期財務報告包括了所有相關信息
在編製中期財務報告時,企業在運用重要性原則決定會計信息的披露和會計估計的運用時,應當保證所提供的中期財務報告包括了對於理解企業中期期末財務狀況和中期經營成果相關的所有信息,從而避免由於在中期財務報告中不確認、不計量、不披露或者忽略某些特定信息而對中期財務報告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產生誤導。
(四)中期財務報告中重要性程度的判斷需要依賴於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和判斷
在會計實務中,對會計報表項目進行重要性程度判斷時,會計人員需要依靠其職業判斷,根據具體情況做出具體分析。通常情況下,在判斷某一項目的重要性程度時,應當將項目的金額和性質結合在一起進行考慮。在判斷項目金額的重要性程度時,應當以資產總額、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總額、主營業務收入總額、利潤總額、淨利潤等直接相關項目數字作為比較基礎,同時綜合考慮其他相關因素。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單獨依據項目的金額或性質就可以判斷其重要性程度,例如,企業發生會計政策變更,這種會計政策變更對當期的財務狀況或者當期的經營成果的影響可能比較小,但是,它對以後各期的財務狀況或經營成果的影響卻可能比較大。因此,這種會計政策變更從性質上講就屬於重要事項,應當在財務報告中予以披露。
第二節中期的確認和計量
一、中期確認和計量的基本原則
(一)中期財務報告采用的會計政策應當與年度會計報表相一致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中期財務報告》的規定,企業應當在中期會計報表中采用與年度會計報表相一致的會計政策。也就是說,企業在中期進行確認和計量時所采用的會計政策應當與年度會計報表相一致,在中期不得隨意變更會計政策,而應當保持前後各期會計政策的一貫性。
(二)中期財務報告變更會計政策應當符合規定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中期財務報告》的規定,如果企業在上年度資產負債表日之後發生了會計政策變更,且該變更了的會計政策將在本年度會計報表中采用,則中期會計報表應當采用該變更了的會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