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波無所不在,從你的身邊到浩瀚的宇宙。太空中沒有空氣,卻有電磁波;深海中進不去空氣,卻進得去電磁波;其實,站在地球上的你,就身處於地球的磁場之中。電磁波,又稱電磁波或電磁輻射,肉眼看不見,耳朵聽不著。它是能量存在的一種形式,凡是能夠釋放出能量的物體,都會發出電磁波。
電磁波的發現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時期。摩擦能產生電,天然磁石能吸鐵,這些原始的電磁現象早已為人類所發現。可是,一直到19世20年代,人們才開始逐步找到電與磁之間的關係。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當導線中有電流流過時,放在它附近的磁針會發生偏轉;學徒出身的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明確指出,奧斯特的實驗說明了電能生磁。他還通過艱苦的實驗,發現了導線在磁場中運動時會產生電流,這就是所謂的“電磁感應”現象。著名的科學家麥克斯韋用數學公式表達了法拉第等人的成果,而且把法拉第的電磁感應理論推廣到了空間,認為在變化磁場的周圍,能產生變化的電場,如此推演下去,交替變化的電磁場就會像水波一樣向遠處傳播。於是,麥克斯韋在人類曆史上首先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那麼,又是誰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呢?這個人就德國青年物理學家赫茲。赫茲通過實驗驗證了麥克斯韋的預言,電磁波的確存在,它就像我們身邊的桌椅一樣是實實在在的。
赫茲的發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但證明了麥克斯韋理論的正確性,更重要的是導致了無線電的誕生,開辟了電子技術的新紀元,標誌著從“有線電通信”向“無線電通信”的轉折點。各國的學者紛紛開始研究如何利用電磁波作為無線傳輸信息的工具。1894年,電磁波進入了通信領域,開創了無線通信的新時代。
隨著馬可尼發明無線電通信,人們對於電磁波的應用漸漸廣泛起來。不僅應用於軍事領域中,更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譬如早期的收音機、電視、廣播等等,到後來的電子計算機,豐富了我們的世界,開拓了我們的視野。
現代工業的不斷進步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著各種家用電器和電子設備的廣泛應用。一方麵為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同時也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隱患。
科學證明,這些家用電器和電子設備在使用過程中,都會不同程度地產生不同頻率的電磁波。這些電磁波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且穿透力強,令人防不勝防。它們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汙染源,悄悄地侵蝕著人們的機體,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引發各種各樣的疾病。在加強電磁防護的同時,對電磁波汙染問題也應采取科學的態度,客觀分析、嚴肅對待,切不可人雲亦雲,不負責任地盲目誇大,造成人們認識的混亂。
在本書中,我們用通俗、流暢的語言,圖文並茂,把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秘電磁波,生動地呈現在你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