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涉外禮儀(6)(1 / 2)

送冬節:送冬節是四季節日之一,節期約在2月末、3月初,為時一周。送冬節的前身是古斯拉夫人的春耕節,60年代末,蘇聯政府將這個節日改為送冬節,又叫俄羅斯之冬狂歡節。象征太陽的圓薄餅是節日的必備食品,節日期間跳的圓圈舞是俄羅斯最主要的民間舞蹈形式。節日裏,各地還舉行化裝遊行,彩車上載著人們裝扮的寒冬女神、俄羅斯三勇士等神話中的人物,人們載歌載舞送別寒冷的冬天,迎接溫暖的春天。

樺樹節:俄曆每年6月24日。樺樹節源自古代的夏至節,民間的慶祝活動體現水火崇拜。人們身著節日盛裝,頭戴花環,圍著篝火唱歌跳舞。人們把樺樹枝與祭品一起投入湖中,祈求神靈保佑豐收。由於這一天歡慶離不開樺樹,因此又被稱作樺樹節,或者“俄羅斯小白樺節”。

豐收節:農民對這個節日非常重視,特意在田裏留下一束小麥,在它麵前擺上麵包、奶酪和鹽,拜祭大地,感謝其賜予的恩惠。

迎冬節:具體日期根據各地冬天來臨的時間而定。節日的中心人物是“冬媽媽”,人們以麵包和鹽向她表示敬意。

(4)禁忌

俄羅斯人忌諱雙數,忌數字“13”和“星期五”。忌諱黃色,俄羅斯人認為黃色是不吉利的顏色。忌諱送蠟燭,俄羅斯人通常把蠟燭認為是能帶來死亡的不祥之物;忌諱學貓頭鷹叫,這預示著人將受到死亡的威脅。

(三)美洲國家的習俗禮儀

1.美國

(1)生活習俗

美國式飲食不講究精細,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華,比較大眾化。一日三餐都比較隨便。早餐以麵包、牛奶、雞蛋、果汁、麥片、咖啡、香腸等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點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漢堡包、熱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較豐盛,有一二道菜,如牛排、豬排、烤肉、炸雞等,配麵包、黃油、青菜、水果、點心等。美國人在臨睡前有吃點心的習慣,成人以水果、糖果為主,孩子則食用牛奶和小甜餅。

美國人的口味比較清淡,喜歡吃生、冷食品,如涼抖菜、嫩肉排等,熱湯也不燙。

菜肴的味道一般是鹹中帶點甜。煎、炸、炒、烤為主要烹調方式,不用紅燒、蒸等方式。以肉、魚、蔬菜為主食,麵包、麵條、米飯是副食。所用肉類都先剔除骨頭,魚去頭尾和骨刺,蝦蟹去殼。

美國人喜歡冰水、礦泉水、可口可樂、啤酒、威士忌、白蘭地等飲料,喜歡在飲料中加冰塊,不喜歡飲茶。飯後喝咖啡,很少喝烈性酒。

美國人平時不太講究衣著,愛穿什麼就穿什麼,具有個性。隻有在正式的社交場合才講究服飾打扮。美國婦女日常有化妝的習慣,但不濃妝豔抹。

(2)行為習俗

美國的特殊發展曆史,形成了美國人性格外露、自信、熱情、坦率和辦事利索的性格特征。他們不拘泥於正統禮節,通常相見時,一般隻點頭微笑,打聲招呼,而不一定握手。一般也不愛用先生、太太、小姐、女士之類的稱呼,而認為對關係較深的人直呼其名是一種親切友好的表示,從不以行政職務去稱呼別人。對美國婦女,不要存男女有別的觀念,要充分尊重她們的自尊心。美國人在同別人交談中喜歡夾帶手勢,有聲有色,但他們不喜歡別人不禮貌地打斷他們講話。美國人很重視隱私權,忌諱被人問及私事;交談時與別人總保持一定的距離。

(3)節日習俗

美國的節日繁多,除了西方國家共有的節日外,還有幾個重要的節日。

感恩節:定為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感恩節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也是美國人合家歡聚的節日。每逢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常,人們按照習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禱,城鄉市鎮到處舉行化裝遊行、戲劇表演和體育比賽等,學校和商店也都按規定放假休息。孩子們還模仿當年印第安人的模樣穿上離奇古怪的服裝,畫上臉譜或戴上麵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散居在他鄉外地的家人也會回家過節,一家人團團圍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雞。

國慶節:又被稱為“獨立紀念日”,它是美國的主要法定節日之一。日期為7月4日,以紀念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早期獨立日的慶祝活動主要是遊行和演講,後來又增加了戶外活動、體育比賽等項目。燃放爆竹、煙花的活動曾一度十分流行,20世紀後為防止發生火災等危險而取消。

母親節: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母親節的國家。1906年5月9日,美國女公民安娜·賈維絲的母親不幸去世,她悲痛萬分。為了永遠追思母愛,她倡議每年定一天為母親節來感謝母愛的偉大。1914年5月7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把每年5月份的第二個星期日定為“母親節”,以表示對所有母親的尊敬和感謝。

(4)禁忌

美國人忌“13”和“星期五”;忌諱蝙蝠作圖案的商品和包裝,認為這種動物吸人血,象征著凶神。美國人忌諱與穿著睡衣的人見麵,因為他們認為穿睡衣就等於不穿衣服。忌諱別人衝他們伸舌頭,認為這種舉止是汙辱人的動作。忌諱黑色,認為黑色是肅穆的象征,是喪葬用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