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居住在寒冷地區的人都覺得冬天飲酒能抵禦嚴寒,喝幾口就可以讓身體暖和起來--確實感覺起來是對的,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科學家對此的反饋是:不對。
白酒的成分主要是酒精,但酒精在體內並不能產生太多熱量。人們飲酒後感覺身體變暖,真實原因是酒精對血管的刺激促進了血管擴張,加快了身體的新陳代謝,給了人體熱量增加的錯覺。實際上,冬天飲酒不但無法取暖,反而容易讓人過快地喪失熱量。新陳代謝加快,必然讓能量過快消耗。喝醉酒的人往往不能及時補充能量,他們要麼在床上倒頭大睡,要麼可能醉倒在外麵的冰天雪地。後一種狀況是可怕的,許多人因此凍死。
這隻是最簡單的例子。類似的不正確的常識還有很多,它們涵蓋了人們的生活,關係到每個人的分析與判斷能力。再比如,兩個人拿著相同的資金去做生意,他們有沒有做生意的常識,成敗也就不一樣。一個人可能因為基本的常識錯誤,會賠掉幾百萬的老底;另一個人則由於有這種常識,提前做了準備,成功地避免了損失。相比之下,前者就不適合做投資,後者則擁有思維上的優勢,因為他是一個願意理解規則和正確分析問題的人,所以他能遵守生意人應該學習的道理。
常識一旦錯了,思考就出問題。智商越高的人,他們在錯誤常識的引導下做出的錯誤思考也就越離譜,後果也會越嚴重。因為高智商的人總喜歡想一些重大的問題,他們天生覺得自己擔負著更大的責任,因此在缺乏常識時,他們的行為也就產生了巨大的副作用--這是他自己根本無法控製的。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對事物的認知總是一知半解或模棱兩可,是出現常識錯誤的原因。多數人不太喜歡對某件事情、某個問題深究到底--這太浪費自己的"寶貴精力"了,他們願意接受約定俗成的看法,或者請教別人(權威),然後接受這個觀點,而不去想它是否真的正確。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結果上的差距。
思考時,不要讓常識缺席:中國人在這個時代最缺少的恰恰是常識,最可怕的現象也是常識的缺席,所以我們看到了太多喜歡激烈辯論但又錯到離譜的理想主義者。
對傳統和偏見保持警惕:很多傳統看法雖然被人們認同,但不意味著它們就是正確的。越是人們極力推崇的常識,你就越要保持警惕,不要盲目信奉。
常識思維就是理性思維:關鍵在於你把什麼稱之為"常識",你要有一種開放的思考。常識是思維的翅膀,是理性的彙集,是心智的起點,而不是"智慧的籠子"。
分析得失和對錯
你是看重得失,還是更注重對錯?
在遇到一個問題時,你是先判斷該不該做,還是先分析結果?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常識,也是思考的習慣。它們取決於不同的人生觀,同時也會左右我們人生的走向和事業的高度。假如你對這兩種思維常識運用得當,就可以在一件事情的決策初期走對方向。
在美國時,我就發現了兩者之間在不同領域的區別。比如,具有決策屬性的人在討論問題時,更多講得失,為了利弊而爭執,最後再得出對錯--這件事情是做還是不做;相反,其他人則喜歡講對錯,看是非,常為了誰對誰錯吵得麵紅耳赤。後者很少具有決策屬性,他們大多喜歡由他人替自己做主--權威的論斷也經常成為他們評判對錯的標準。
遺憾的是,我們華人圈的人大多屬於後者。至少在美國,從我對高德調查公司接觸到的幾百萬華人的統計比例來看,大約有90%的人(每一季度這個比例都會上下浮動)在調查中對於近20項問題的回答都體現了這一思考風格,他們仰仗於傳統觀念,喜歡向權威尋找答案,然後簡單地回答"是"或"不是",而不是去選擇那些"雖然……但我認為……"的充滿個性的選項。
這表明,在分析問題時,中國人習慣性地向已經成型的權威觀念尋找幫助。在思考中,他們喜歡爭執,糾纏於說不清的東西,而不是冷靜地解決具體的問題。
在一件家庭谘詢中,趙先生和妻子從奧哈馬驅車上千公裏前來,花了600美元,卻隻是反複地就他們各自的觀點在我們的顧問麵前毫不留情地互相攻擊,爭論不休:"我是對的!""不,你是錯的!"即使他們知道此行是為了解決問題,但在谘詢室裏他們還是執拗地吵架。
在一件商業谘詢中,華商吳老板麵對已經出現重大危機的企業,第一時間想到的仍然不是怎樣製訂相關計劃挽救他的事業,而是擔心會不會泄露"秘密",讓他在自己的圈子裏名聲大損。這一致命思維導致他不會下定決心理性麵對危機,將危險轉化為一次新的機遇,而是采用隱瞞和拖延的"慢性自殺"手段,直到人們突然發現他其實已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