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原名秋閨瑾,乳名玉姑,字璿卿,號鑒湖女俠。現代著名民主革命誌士。
1877年出生於福建廈門。幼小時即天資穎慧,過目成誦。及長,學習經史、詩詞,善騎射。
1896年,與王廷鈞成婚。婚後秋瑾誕下一子一女。因為王乃紈絝子弟,導致夫妻生活不睦。
1904年,秋瑾脫離家庭,東渡日本求學。在日本留學期間,秋瑾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社團活動,並結識眾多革命誌士。
1905年,秋瑾毅然回國,決定通過實際行動來推動中國社會的變革。
歸國後的秋瑾先後任教於中國公學、潯溪女校、大通師範學堂,並創辦《中國女報》。
1907年,秋瑾和徐錫麟相約在皖、浙共同起義。7月6日,徐錫麟起義失敗。聞訊後的秋瑾拒絕避走,並寫信給友人徐蘊華說:“痛同胞之醉夢猶昏,悲祖國之陸沉誰挽。日暮窮途,徒下新亭之淚;殘山剩水,誰招誌士之魂?……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
1907年7月15日,秋瑾就義於紹興古軒亭口。不惜千金買寶刀,
貂裘換酒也堪豪。
一腔熱血勤珍重,
灑去猶能化碧濤。
--
秋瑾·《對酒》
麵對專製暴政,應該怎麼辦?這是一百多年前,擺在國人麵前的一個重大而艱難的問題。
在論及公元前1600年的武王伐紂時,孔子曾說:“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充分肯定了湯武革命的正義性。
美國總統、《獨立宣言》的起草人托馬斯·傑弗遜的墓碑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我在上帝的神壇上發誓,永遠和一切控製人類精神的暴政勢不兩立。
100年前,武昌城裏一場倉促的起義,竟摧枯拉朽地推翻了中國曆史上延續兩千多年的帝製,看似一個奇跡,往前延溯,是因為有無數革命誌士的生命鋪就,這其中就有一位卓異女性的身影--秋瑾。
在女性還普遍被幽閉在深閨,男性還昏沉未醒的時候,秋瑾以一弱女子之身,卻能越海穿洋,留學異邦,奔走於社會,力圖救國家於危亡,矢誌不渝,直至獻出寶貴的生命,這是怎樣的膽識、擔當和胸襟?但100年後,我們看到的,卻是對她作為女性未能恪盡家庭職責的種種苛責,有些甚至假其子女之名而為之。
當年針對有人在孫中山逝世後對其進行攻擊,魯迅曾撰文:“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對於秋瑾,這句話大約也同樣適用吧。
不是尋常桃李花
1907年7月15日淩晨3點多鍾,天光未亮。一位年輕女子身穿胸前身後縫有白色大圓點死刑犯的標誌。
的月白色竹布衫和黑色生紗長褲,腳穿皮鞋,拖著沉重的鐐銬,雙手被綁縛在身後,艱難地行走在古城紹興的街道上。在她身後,是一群押送的官兵。走在前麵的三四名兵士手持長槍,後麵的人則舉著鬆明火把。他們身穿絳紅色鑲邊軍服,衣服上縫著同樣的白點,這樣做是為了萬一途中發生搶劫人犯的事情,便於區分敵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