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來,中國社會就是這樣,就是有人琢磨事,有人琢磨人。琢磨事的人最終被琢磨人的人給琢磨了,琢磨人的人終將成為這個世界的贏家,因為他在琢磨你。
所以我們現在最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先做人,後做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要先做一個別被琢磨人的人給琢磨了的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你就做不成任何事,因為你已經被人給琢磨了。
最後一個問題,如何區分琢磨事的人,和琢磨人的人呢?
很簡單,看對方的思維取向,如果對方的思維不是先驗的,憑空淩駕於別人頭上的,隻有具體事務而不注重人的,這就是琢磨事的人。相反,其思維取向隻針對於人,缺乏平等意識,居高臨下評判身邊的人,這種人就是縱橫家的苗子。
09有錯就必須付出代價
孫文歸國,來修理袁世凱。而黃興則通電全國,呼籲一致討袁。
袁世凱極是鬱悶,說:我已經取消了帝製,這還不夠嗎?
不夠,遠遠不夠。想一年前,袁世凱還沒有搞什麼帝製,黨人照樣明火執仗地起事。現在好不容易逮住理了,豈可輕易放過?
值此,北洋武人已經不再認可袁世凱。他們認為,是需要解決這個麻煩的時候了。
遂有馮國璋悄然離開南京,至蚌埠見倪嗣衝,兩人商量了大半夜,不見結果。就一起去了徐州,找到張勳,把兩人爭吵,改成了三人爭吵。
此三人者,之所以勾連串通,是因為這三位老兄,是三條道上跑的車,各有各的死主意。馮國璋是北洋去袁世凱化的積極推動者,而倪嗣衝則是袁世凱的死擁泵,張勳的想法更離譜,他認為這是請清室溥儀出來主持中國的時候了。
這三人是最不可能解決問題的組合,卻偏偏非要往一塊湊,結果湊出來個南京會議。
南京會議,是馮國璋、倪嗣衝並張勳,三人聯名通電各省,要求每省來幾個代表,商量一下這個事情怎麼處理。計有十七省派來代表與會,首次會議於5月18日舉行,馮國璋主持會議,說:今天我們這個會議,主要的議題,就是討論大總統的人選問題。諸位,袁世凱已經辭去了洪憲皇帝的職務,連皇帝都辭職了,可知這個國家真的亂了套。現在的問題是,袁世凱的皇帝辭了,那麼他應不應該繼續留任大總統呢?茲體事大啊,請各位本著為國為民之心,討論一下。
與會代表把嘴巴閉得緊緊的,除非開飯的時候,這張嘴是不準備張開的。會議出現了冷場。馮國璋誘導了再誘導,總算有幾個人勉強開口了。史料上說,開口表態的代表,還不到總人數的一半,就在這一小半人中,三分之一支持袁世凱留任,三分之二反對。
然後會議繼續冷場,與會人員拒絕吭聲。馮國璋見此情形,知道這些大滑頭仍然持觀望態度,於是心中暗喜,就宣布先行散會,明日再議。
與馮國璋聯名通電的倪嗣衝並不在南京,但有人拍電報把會議情形告訴了他。當時倪嗣衝大喜,意識到這是一個替袁世凱扳局的好機會。明擺著,與會代表們仍然不清楚大勢所趨,所以不敢多說,這時候如果對這些滑頭們稍微施加那麼一點點壓力,哈哈哈,那就達到目的了。
說幹就幹,倪嗣衝立即調了三營人馬,衝入南京,打譜兒要用絕對的軍事優勢,震懾與會代表,讓他們支持袁世凱留任。
倪嗣衝雖是北洋名將,但智力上明顯差馮國璋一籌。他能想到的,馮國璋早就想到了,他沒想到的,馮國璋也想到了。所以倪嗣衝此來,注定要吃癟。
可倪嗣衝不曉得這事兒,次日開會,他第一個衝出來,以安徽代表的身份,發言說:諸位,諸位,總統退位這個問題啊,可不是個小問題,這是關係到全局安危的大問題。如果突然之間讓袁大總統退位,別的先不說,單隻是財政和軍政這兩塊,就會出大亂子啊。到時候誰來給你們發薪水,讓你們吃得又肥又胖?土匪肆虐橫行,誰又替你們彈壓匪亂,恢複秩序?所以愚以為,為天下蒼生計,為各位計,我們仍需要擁戴袁大總統,請他留任。我相信諸位肯定也是這麼想的,謝謝大家,咱們就這麼通過了吧……
這時候台下立起一人,道:且慢,倪將軍所言,極是差矣,大錯而特錯,鄙人萬難認同。須知那袁世凱,失信於天下,大搞帝製,種種行為,有目共睹。而且袁世凱他自己也承認有錯,有錯你就得承擔責任,豈有一錯再錯而依然貪戀權位之道理?再者,鄙人就不信這個邪,難道除了他袁世凱,中國就再也找不出個能維持大局的人嗎?
倪嗣衝不意橫遭衝撞,定睛細看那人,不由得怒發衝冠,大吼一聲:原來是你這個卑鄙無恥的小人!
10將軍腦子真秀逗
公然站出來反對倪嗣衝議案,要求袁世凱徹底退位的那人,姓丁,叫丁世嶧,乃一名優秀的進步黨黨員。此人雖然在曆史上首次出場,但這並非他不努力,而是當時的頭牌人物太多,擠得他沒了地方。
實際上,丁世嶧是最早勸說袁世凱稱帝的人之一,袁世凱當時不答應,丁世嶧哭得淚人一樣,滿地打滾,抵死不依。等到袁世凱硬著頭皮稱帝後,丁世嶧又以山東民意代表的身份,前來聲討國賊袁世凱的倒行逆施。
正因為如此,倪嗣衝一見這丁世嶧,當時就毛了,吼道:丁世嶧,你還有臉說?要不是你心存險惡,忽悠大總統稱帝,事情豈會弄到今天這個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