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鼻祖袁世凱(24)(1 / 1)

接連兩樁暗殺案,使朝廷親貴們人人自危、人心惶惶。袁世凱在被刺殺當日,便與內閣大臣聯銜上折,開始逼宮。袁世凱親自捧著折子到養心殿覲見隆裕太後和宣統皇帝。據溥儀後來回憶說,當時他幼小無知,隻見一個陌生的矮胖老頭跪在紅氈墊上與隆裕太後相對流涕,傷心欲絕,他當時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更不知道貌似忠心耿耿的矮胖老頭袁世凱,哽咽著說出的竟是一派逼他退位的勸誘恫嚇之詞。

良弼被刺殺當日,段祺瑞率領前線北洋將領46人,聯名電奏朝廷,請清帝退位。隆裕太後見大勢已去,於1912年2月12日以宣統皇帝的名義頒發退位詔書,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自此告終。

2月15日,袁世凱被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3月10日在北京宣誓就職。

倒行逆施,“洪憲”美夢難圓

袁世凱做了共和製總統,但對“共和”的含義卻不甚明了,他曾就此向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外交家顧維鈞請教,顧維鈞告訴他,共和國是人民大眾的國家。袁世凱反駁說:“中國的女仆在打掃房間時,都把髒土倒在街上,她們隻關心自己屋裏是否幹淨,這樣的公民如何能夠管理國家?”

袁世凱口頭上表示支持共和,骨子裏卻始終認為共和道路在中國行不通。所以,當上臨時大總統後,他首先做的便是極力加強專製獨裁統治。他提名唐紹儀擔任內閣總理,以為唐紹儀會對他言聽計從,沒想到唐紹儀也主張和同盟會合作,強調發揮責任內閣的作用。袁世凱極力想擺脫內閣的製約,於是便設法架空和排擠唐紹儀,最後唐紹儀與同盟會閣員被迫全體辭職,袁世凱又任命親信趙秉鈞代理內閣總理,強迫參議院通過補充閣員名單,使得責任內閣完全成為他的附屬機關。

1912年,孫中山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為了限製袁世凱的權力,試圖組織政黨內閣。袁世凱對此極為抵觸,竟策動北洋軍警進行幹涉,逼迫國民黨人退出內閣。就在袁世凱極力排擠國民黨時,宋教仁被刺一案,將他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宋教仁是實際主持國民黨的代理理事長(孫中山為理事長),也是在組織政黨內閣活動中首當其衝之人。1913年2月,中國首次根據《臨時約法》的規定,進行國會選舉,國民黨獲得多數席位。國民黨人陶醉了,準備由國民黨組閣,由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