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早在7月1日張勳複辟當天,即開始籌劃出兵討伐事宜,7月3日在天津附近的馬廠組成“討逆軍”。段祺瑞以討逆軍總司令的名義,發出討伐張勳的通電,並發布討逆檄文。討逆軍很快攻入北京,辮子軍複辟不得人心,士氣大減,一觸即潰。7月12日,張勳倉皇逃入荷蘭使館,溥儀再次宣布退位。
段祺瑞贏得了“三造共和”的美譽,於7月14日進京,重掌政府大權。
兄弟鬩牆,“虎狗”兩敗俱傷
張勳複辟失敗後,黎元洪自知引狼入室,中斷民國,無顏再做總統,隻好灰溜溜下台,馮國璋做了代理大總統。
由馮國璋做總統,對段祺瑞來說也是萬般無奈之舉。兩人雖是北洋武備學堂的老同學,又同為小站宿將,也都是袁世凱的心腹,但多年來總是在暗中較勁。袁世凱死後,兩人一北一南,實力相當,互不服氣,北洋派無法形成一個中心。段祺瑞雖多年沒有直接統兵,但在陸軍中黨羽眾多,在政界更有一批支持者;馮國璋占據江蘇一省地盤,統兵數萬,又有一些南方省份相呼應,兩人的勢力在北洋派中逐漸形成皖、直兩係,段、馮兩人為了誰執北洋牛耳,明爭暗鬥,互不相讓。
馮國璋進京之初,段、馮二人合作還算愉快,8月14日,即將黎元洪為此下台的導火索——對德宣戰案,以總統令順利發布。但好景不長,新的府院之爭在南北統一問題上凸顯出來。
由於段祺瑞廢除約法,拒絕恢複國會,遭到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的強烈反對。孫中山聯合西南各省召開非常國會,成立了與北京政府對峙的護法軍政府,掀起轟轟烈烈的護法運動。對此,段祺瑞力主“武力統一”,其公開目的是削平西南地區的陸榮廷、唐繼堯兩大山頭,消滅孫中山領導的武裝力量。而背後的目的則是“以皖統直”,借直係力量討伐護法軍,在消滅護法軍的同時,削弱直係勢力,擴大皖係力量。
馮國璋自然明白段祺瑞的目的,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和平統一”的主張。
馮國璋當初被國會選為副總統,得益於國民黨議員的投票,而一些國民黨議員也曾得到過馮國璋的保護。且馮國璋與陸榮廷一直保持著秘密盟友的關係。同時,馮國璋認為其副總統是經國會選舉而來,代理總統職位法律上有依據,因此南方反對的是段祺瑞,而非馮國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