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密謀(1 / 3)

人在世上總會有遇到很多虛無縹緲但又無法解釋,百發百中的東西。

比方說老人們常講:怕什麼就來什麼。這種事情按理來說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事實上,很多人都發現,自己有時候往往將最壞的結果考慮到了,但事實真的就向著最壞的方向發展。

現在遠東軍顯然就沒有走出這個邏輯怪圈。正當全軍上下以為最艱苦的時候已經過去。遠處又傳來了“嗚嗚……”的號角聲。

悠揚深沉的號角聲此刻就像催命符一樣,在將軍和士兵們心裏激起滔天巨浪。

古人曾經講:“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如今巴托的遠東進已經是打的筋疲力竭,大家都是本著打退了才能活命的信念勉強戰鬥。

如今這一聲號角打碎了將士們的樂觀想象。而伴隨著號角衝出來的軍隊徹底擊碎了大家最後一點點的信心。

那是一支武裝到牙齒的軍隊,厚重的鋼甲覆蓋了魔族士兵幾乎每一寸肌膚,沉重的腳步踏在土地上發出沉悶的響聲。而後跟隨的,是一排高聳的猛獁象,他們的象牙上裝上了鋒利的骨角,用於在橫掃時刺傷敵軍士兵。戰象寬厚的後背上,是十幾個配備弓箭和強弩的部落蠻兵。

“這哪裏是蠻族造反,這分明是魔族大張旗鼓的入侵!”陳介敏心底裏罵道。

此刻的他就如同受傷的獅子,滿心的不甘但又無力回天。既然注定要戰敗,那現在的首要任務,就是將兒郎們盡可能多的帶回樓蘭穀。

樓蘭穀始建於600年前,在巴托帝國時期,當時的巴托帝王楚陽為了抵擋極北山地部落和混沌魔族的南下,在厄孫山脈西北側建立了厄孫堡和樓蘭穀兩個大型軍事堡壘。

厄孫堡作為依山而建的城市,在當地厄孫部族的支持下,很快就完成了改造,成為了一個集合軍事與民用二合一的多功能堡壘。

但樓蘭穀則是貼在懸崖峭壁上開鑿的一個巨型碉堡,內外三層城牆,糧倉,軍械庫數不勝數。同時,巴托帝國的頂級工匠們和當時還居住在厄孫山脈西部的矮人們合力挖穿了厄孫山脈,他們建造了錯綜複雜的大型隧道網絡,部署了無數射擊口和兵站,用來保證這條撤退路線的安全。

兩城相距不過百裏,從一城出,騎兵眨眼便到另一城,互為犄角之勢,不可不謂是堅不可摧。

一位人類將領在看到樓蘭穀設計之後,感慨說:“有此城在,可力保北疆無虞。”

六百多年後,這兩座堅城幾經修繕,不斷改進,直到現在依然是人類國度對抗魔族的前沿堡壘。

如今,魔族精銳盡出,又聯合了山地部落的蠻兵。可謂是風頭正盛。遠東軍雖然是精銳之師,但野戰方麵根本就比不了那些身強力壯的魔族。人類本就在之前的戰鬥中精疲力竭,如今又有神兵天降,就好比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官兵們鬥誌全無,不等到郭紫萍和陳介敏下命令,遠東軍就丟盔棄甲,卸甲撤兵。

魔族軍隊見此情形,大喊一聲“馬杜卡!”(魔族語,意思是:殺啊)。刹那間戰鬥從勢均力敵的較量變成魔族單方麵的屠殺。漫山遍野盡是人類瀕死的哀嚎和死亡的慘叫。鮮血把林間的土地都染紅了,泡軟了。

屠殺持續了幾個小時,魔族士兵的刀被砍的缺了口卷了刃,鋼刀上沾滿了無數人類士兵的血。有一些士兵不甘心被單方麵的追殺,他們撿起地上的長槍和戰斧,重新舉起盾牌和鋼盔與魔族拚死,試圖和魔族拚死一戰。

然而,刀刃根本無法砍穿魔族軍厚重的盔甲,鋼刀和戰斧砍在盔甲上發出“叮”的一聲輕響,留下一條細長的銀白痕跡。

不等人類士兵揮出第二刀,魔族戰士回手就用長矛給他捅了個對穿。

到了入夜,魔族軍感覺戰果已經很豐盛了,便收兵回營,留下滿地的屍骸。

這場被後世稱為“極北大屠殺”的伏擊戰,魔族以1000:30000的驚人戰損比獲得了大勝。原定軍七萬人僅剩下不到三萬的老弱殘兵,匆忙撤回了樓蘭穀。

此刻,帝都裏昂尼斯城內。

有人曾經說過,生活如果慢一點該多好。極北地區的敗報還沒有傳到千裏之外的京城,都城內各級重要的文武官員齊聚在一個偌大的莊園內。莊園裏的工作人員正在緊鑼密鼓的布置著什麼。雪白的餐布蓋住了酒紅色的木桌,一排排嶄新的餐盤和刀叉被侍者用餐具架推了出來。

莊園內的石板路兩旁擺上了當季最鮮豔的花朵。服務生們端著水晶酒杯在人群中穿梭,來賓們三五成群的站在一起,端著晶瑩剔透的酒杯。金黃的酒液靜靜的沉睡在酒杯中,綿密的氣泡從杯底升起,在夕陽的餘暉下顯得更加耀眼奪目。

在莊園中間,一位身著華麗的中年男人正談笑風生,筆挺的正裝,穩健的步伐。舉手投足間都能讓知情與不知情者感受到濃濃的古典貴族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