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郎周郎配大喬小喬,郎才女貌才子佳人,可惜,卻不是一段美好的姻緣。二郎均英年早逝,二喬年輕守寡,紅顏薄命啊!
孫策遇刺身亡,孫權同學接班時還年輕,鎮不住場子,人心思動。幸好周瑜這個時候帶著軍隊回來參加孫策的追悼會。他與張昭同誌幫助剛剛成為領導的孫權穩住了局勢。
建安七年,曹操要求孫權同學送兒子到許都做人質。孫權立即召開了會議就此事進行討論,討論來討論去也沒討論出個結果。孫權打心底是不願意送的,於是孫權領著周瑜去跟老媽商議,周瑜就目前國內外形勢作了深刻的分析,然後得出結論,不鳥曹操,靜觀其變。孫權媽對此深表讚同,並囑咐孫權同學,以後你就把周瑜當大哥。
建安十三年,周瑜等人終於幹掉了可惡的黃祖,為老領導報了殺身之仇。
這一年,對周瑜來說相當重要,他即將麵對一個有生以來最為強大的敵人,在未來的那一天那個地方,勝了,名垂青史;敗了,成為俘虜。
周瑜,好好準備吧,不管勝負,這都將是永載史冊的一戰!
第二個人:張昭
很多人都致力於研究江東四傑,把張昭同誌晾到一邊,認為他沒為江東出大力。這對張昭是很不公平的。
張昭,男,156年生人,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張昭同誌從小就是愛學習的好孩子,而且還有特長,隸書寫得很棒。他與趙昱、王朗是發小。
當時士人中流行的是以致仕為榮,以做官為恥。老感覺這幫知識分子的心理有問題。張昭同誌受此影響堅決不去做官。
當時的徐州刺史陶謙聘請他去上班,張昭死活不去。瞧不起我是吧,陶謙擺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誰的架勢,把張昭給綁了來。對付文人還得耍流氓啊。趙昱同誌本著為朋友上刀山下火海兩肋插刀的精神,勇闖陶謙府救出了張昭。
徐州是不能再呆了,張昭跟大風隨大流渡江到了江東。
當時孫策正在創業,急需人才,他把張昭聘了來。孫策想要成就霸業,現在他所缺少的正是張昭擁有的;張昭擁有的正是孫策所缺少的。孫策把他看作是自己的仲父,國家大事都交給他打理,非常之信任。
孫策臨死時托孤於張昭,說:“孫權如若難擔重任,君便自取!”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張昭的表現應該是,趕緊跪下,痛哭流涕,說些諸如臣定當竭盡所能輔佐幼主之類的。這完全可以編成電腦程序。
看到哥哥就這樣撒手西去,孫權同學哭得很傷心。張昭對他說:“這是哭的時候嗎?”他幫孫權換上製服,扶他上馬出去檢閱三軍,讓新領導跟大家見個麵。
當時江東真的是危急存亡之秋。孫策剛死孫權還小,人心思動,大家隨時可能作鳥獸散。更有甚者可能落井下石趁機發動政變。
危難時刻,是張昭安撫百姓,穩住了人心,使得江東度過了難關。他對江東可謂貢獻巨大。
領導同誌出征的時候都要一個人留守後方,並同時負責後勤保障工作。曹操有荀彧,劉備有諸葛亮,孫策孫權則有張昭。
在這場馬上就要打響的戰役之前,張昭同誌一直是江東的謀主,地位舉足輕重。
但是,這場戰役改變了他的命運,使得他善始不能善終。
在戰前軍事會議上,張昭主張投降曹操,這讓孫權很失望。平時他還經常批評孫權。孫權去打獵,他不讓去,說這會讓天下人恥笑;孫權請客喝酒,張昭說喝酒誤事……雖然這是為孫權好,而且孫權也知道,可他總覺得張昭不拿自己當領導。對他是又敬又怕又恨。
後來孫權設丞相,所有人都認為張昭是不二人選,而孫權卻選擇了顧雍。至於為什麼,孫權說的很明白,張昭的性情太剛烈,不聽他的他就批評你,很煩人。
性格決定命運,至理名言。
第三個人:魯肅
魯肅,男,172年生人,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人。
魯肅同誌很不幸,出生的時候就沒了爹,一直跟著奶奶生活。幸好他家很富裕,不用出去收破爛撿垃圾討生活。而且他心地善良,看到誰有困難了就幫一把,人氣指數相當高。
周瑜同學當居巢縣長的時候曾到他家借糧食。魯肅家中有兩囷米各三千斛,他隨手指了一囷讓周瑜帶走。周瑜見此人如此豪爽,便與他結交。
後來魯肅隨周瑜南渡來到江東。周瑜向新領導孫權推薦了魯肅同誌。孫權在百忙之中親切接見了魯肅,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
孫權留下魯肅,合榻對飲,並進行了一番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