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3、(1 / 2)

3、

大槐樹田家同全村人家一樣,早晨田仁祥殺了一隻大公雞;頭天下午,田仁喜趕下橋子集回來,提著網到東汪打了幾斤魚,剛好還有兩條一斤多重的金色鯉魚,已經剖洗幹淨了;早上到殺節豬人家割了一刀豬肉;雞蛋是自家的雞嬔的,現成的;丸子昨天就炸好了。農村的席桌的主菜是“雞魚肉蛋丸子五”,五樣主菜的料都齊備了。理娘又從菜園裏摘了一籃子時鮮蔬菜作配菜使用。

其實,中秋節同年節、元宵節等其他節日一樣,實際意義上是孩子們在過節,成年人一如平常繼續著其家庭和社會的角色與責任。

早飯過後,忠老爺已經套上黃牛和東院的毛驢,拉著拖車載著犁、耙下湖耕地、耙地去了。家裏十幾畝地的耕、耙、耩種還不夠他一個人侍弄的,再說,“寒露兩旁看早麥”,秋耕秋種遠不像秋收那樣需要搶時間搶天氣,要從容得多,所以不用孩子們插手。田仁喜也挑著擔子趕路莊子集去了,因為過節,說不定生意要比往常好些呢。

中秋節的上半天,理娘要做的事可多了:蒸雞,炸魚,煮肉,煎蛋,熬菜..外麵唱大戲的鑼鼓聲已經響起來了,要開場了,理娘可真想去看看呢!理娘自小沒有念過書,不識字,看戲、聽書似乎是她獲取知識了解曆史的唯一途徑,也是她認識了解自己所處的狹小天地之外的大千世界的一扇窗口。這扇窗口向她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向她述說過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讓她認識了古今社會各色人等,知道有護國愛民的明君賢相,有禍國殃民的昏君奸臣;有誠信忠義的正人君子,有奸詐詭譎的邪惡小人。因此理娘自幼就愛看戲愛聽書,凡是村裏有唱戲說書的,她都要一場不漏地看完聽完。理娘娘家有一部織機,織帶子、汗巾之類織品。南李家離下橋子集、池村鎮都不遠,隻有數裏之遙,理娘很小就擔負起了趕集上鎮出售自家織品的任務,也給她看戲聽書提供了方便。而今,為人妻,為人母,特別是成為這個大家庭的獨手兒主婦之後,趕集的機會就沒有了,甚至回趟娘家也成了奢望。就連今天,大戲在自家門口演唱都無暇去看……自己知道的東西差不多已經給孩子講完了,孩子漸漸大了,以後還能教孩子什麼呢?想到這些,不由得內心泛起一陣傷感。在外麵隱隱約約斷斷續續的鑼鼓聲中理娘忙了一個上午,總算忙完了。剛伸伸酸痛的腰肢,明理蓮蓮跑回來了,原來孩子餓了,想吃零食。一進鍋屋,看見蒸熟了的大公雞、煮熟的肉等滿桌子香噴噴好吃的東西,蓮蓮伸手想拿,明理連忙攔住說道:“別動!是上供的,神仙祖宗要生氣的!”理娘聽見兒子帶著稚氣的話語,高興地笑了,撫摩著兩個孩子的頭誇獎道:“理兒大了,真懂事!”轉過來對蓮蓮說道:“蓮蓮也大了,也懂事了。哥哥說得對,上供的供品不能動,要等神仙和祖宗吃過了,咱才能吃呢!乖!”說著給兩個孩子一人一塊饃,又端來一碟油炸小魚兒。農家平時很少吃肉的,更是很少殺雞,隻有逢年過節上供祭祀時才舍得殺雞買肉。上完供,全家人借機改善一下生活。動物蛋白的攝取就靠平時打來的魚蝦,還有自家的雞蛋。雞蛋也不太舍得吃,多是攢下來換東西。俗話說,“老母雞的腚是農家的錢莊”,一點兒不假。曆史步入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後期,蘆荻村民依然是很少持有和使用貨幣的,交易基本上還是以物易物。“雞蛋換鹽,兩不找錢。”村民的油鹽醬醋都是拿雞蛋換取,貨郎擔子的針頭線腦兒的也多是拿雞蛋換取。豆腐、豆芽用黃豆換,瓜果梨棗用糧食換。就是給孩子種牛痘的花先生,給村民理發的剃頭匠也是每年收取一回糧食。村民手裏隻有那點兒糧食。所以孩子見了肉都顯得很饞的樣子。晌午到了,大戲落幕,看戲的人群四散離去。仁祥、仁學陸續回到家裏。忠老爺也牽著牛回來了。農人下湖耕地耙地耩地時,如果活兒沒有完,中午回家吃飯,通常是把農具丟在地頭兒,免得拉來拉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