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賈校長的以儆效尤的目的看來是達到了。一時間莘莘學子更加循規蹈矩了,校園裏也似乎清靜了許多。田明理也在審查過濾著自己的言行和心靈深處,清除著剛剛貯存腦際的“淳樸熱烈的美麗”“燃燒著火焰的目光”“紅撲撲的蘋果臉”“迷人的笑靨”“杏眼桃腮”“雙眉微蹙”“兩眼含愁”等撩人心緒的形象,自己也感覺心靈一下子清爽了許多。可是,唯獨一個名字總是揮之不去抹之不掉,那就是白蘭芝。
據說,賈校長責打學生的事件後來受到了縣文教局的批評,隻是沒有對學生傳達,也許是出於維護賈校長的“師道尊嚴”吧。田明理記得,事後不久,田明海坐在教務處門外一把椅子上,正在看一本雜誌。見田明理走過,便指著文中的一個小標題念道:“人是苦蟲,不打不成。”念完,又笑著說道:“看,對你們學生還是要打的喲!”當時田明理心裏很困惑——未必是真的嗎?後來猜想:也許是關於對學生教育方式及是否體罰的討論,“人是苦蟲,不打不成”應該是其中的一種觀點。
這幾天校園裏出現了一處新景觀:土改工作隊的老史幫助學校繪製牆報欄,每當下課學生們都來圍觀、看稀奇。老史指揮泥匠在校園南邊、田仁運家堂屋的後牆上泥上一塊石灰,成就了一方雪白的牆麵。然後在白色牆麵上畫上邊框,再在裏麵劃分出幾個板塊,用不同色彩分別寫上欄目名稱,有“學習經驗”“讀書心得”“意見和建議”“表揚”“批評”等。
牆報欄繪成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空著,沒有充填內容。不曾想到首先發揮作用的是“批評”欄目。這天早上,批評欄裏貼出一則批評:二年級學生程兆蘭,昨天下午不出去參加課外活動,躲在教室裏尿尿。一時在學生中卷起一片斥責聲。程兆蘭是大齡學生,程圩子人,開始讀一年級,幾個星期後跳到二年級。其人思維活躍,能言善辯。一天,同學喊他的名字——兆蘭,他卻當即回答說:“哎,人才已經不少了,就別‘招攬(兆蘭)’啦!”原來老師剛剛講過秦孝公招攬人才的故事。他小名叫‘臭兒’,一天他對著同學們侃侃而談,說他改名字了——改為:“姓史(屎),名臭,字是難聞。”後來有同學果真呼其“史臭”“史難聞”,他也應答如常。這些,對於一個在讀初小的孩子來說的確是十分難能的。惜其不自律、不進取,終於蹉跎一生,老來以乞討為業。他把乞討來的饃曬幹,定期運回家去喂豬,他家的豬比誰家的都長得好。
這一天吃完晚飯,田明理沒有跟著祖父去開會,而是在家裏一直磨嘰母親,要去看電影,母親一直沒答應,他就一直磨嘰著。電影,在蘆荻村可是新鮮的洋玩意兒,不光沒人看過,很多人連聽都沒有聽說過。既然如此,孩子要看新鮮,理娘為什麼不答應呢?因為這場電影不是在蘆荻村放映,而是在十裏開外的楊湖村。楊湖,在蘆荻村西北十裏,這十裏路上沒有一個村莊,十分荒僻。從蘆荻村到夾河去就要經過楊湖,早幾年田大忠送麥麵遭遇攔路搶劫和遭遇迷路挑著麥麵圍著一個池塘轉悠半夜的事件就發生在這條路上。一想到這些,理娘就心裏打怵,怎肯答應兒子黑夜去走這條路呢!正好這黑來又是個月黑頭。再加上近兩年農村修水利挖了很多溝渠,很多道路都變了樣子了。理娘秋後走娘家,走了一半了,一條新挖的路溝截斷了去路,溝裏麵注滿了水,無奈隻好原路返回。所以,無論兒子怎麼磨嘰一直都不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