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故事]嶽飛究竟是誰害死的?(1 / 1)

寒塘鶴影發表於2005-10-1322:22:00

來源:中國民間故事網點擊:3391

時光過了近千年,人們對嶽飛之死的元凶不斷提出質疑。人們不再把觀念停留在忠奸之爭上。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他提出曆史上說秦檜殺了嶽飛,哪裏是秦檜殺的,宋高宗本來就討厭嶽飛,秦檜隻是迎合高宗的意思,代高宗承罪而已。

古往今來,國人真正敬仰的民族英雄,似乎隻有嶽飛。這一方麵由於他壯懷激烈,精忠報國,一方麵也由於他壯誌未酬,卻屈死在風波亭上。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鐵無辜鑄佞臣

這兩句傳誦千古的詩句,表現了國人對嶽飛的敬仰,也定了秦檜害死嶽飛的鐵案。

時光過了近千年,人們對嶽飛之死的元凶不斷提出質疑。人們不再把觀念停留在忠奸之爭上。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他提出曆史上說秦檜殺了嶽飛,哪裏是秦檜殺的,宋高宗本來就討厭嶽飛,秦檜隻是迎合高宗的意思,代高宗承罪而已。

南懷瑾提出的最有力的證據有兩個,一個是嶽飛提出的口號惹惱了宋高宗,另外是嶽飛請高宗立太子讓高宗不滿。

嶽飛曾提出有名的口號;“直搗黃龍,迎回二聖。”黃龍是金軍老窩,搗了也罷,而那二聖一個是皇帝老爸徽宗,一個是皇帝哥哥欽宗,這二位哪一個回來了,也沒有現任皇帝的份了,現任皇帝怎能不惱火?這兩個人宋高宗躲還躲不及,你嶽飛還要把他們迎回來,不是成心和現任皇帝為難嗎?

口號這東西似乎頗為國人所鍾愛,它簡潔明了,便於凝聚人心,同心協力。如早些年的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如近些年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等,無不簡潔有力,頗具奇效。可口號這東西也不能亂提,弄不好就會渙散人心,模糊目標,甚至會丟掉身家性命。

嶽飛惹惱宋高宗的第二件事是請立太子。1137年,嶽飛聽說金人想在汴京立飲宗之子,就上疏高宗請立太子以安定人心。本出於一片忠心,卻被誤認為有異誌。高宗想,你嶽飛在外麵隻管好好打你的仗就行了,立不立太子是你該管的嗎?你催著立太子,是不是看我不行了,要投靠新主子。這時候,嶽飛就是有一百張口,也辯解不清。嶽飛也是,那廢立之事是你一個將軍該管的嗎?

難怪嶽飛死後有悼詩曰:“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義不全屍。”除了以上兩條,再加上南宋一味偏安,一心議和,金兀術又有“必殺嶽飛而後可和”之言,嶽飛必死無疑矣。

在中國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凡是迫害忠良的事,那罪大都記在一兩個奸臣頭上。其實奸臣固然可惡,可沒有皇帝默許和慫恿,哪個奸臣能成氣候?南宋時,有個編修叫胡銓,反對議和並請殺秦檜。秦檜當時正掌重權,也沒敢把他怎樣。嶽飛當時是部級幹部,比胡的位置高多了,如果高宗不允許,秦檜敢謀害他嗎?可見,害嶽飛者,元凶是宋高宗,秦檜不過是個高級幫凶而已。

在中國,一個有見識的人物不但常不得誌,而且常有殺身之禍。為什麼?因為在統治者心裏,他自己是最有見識的,別人隻要按自己的意誌辦就行了。因而,曆來的大臣在提意見之前,常常要揣摩皇上心理,既要態度謙恭,又要說話動聽。因而,極難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

統治者常常由不願聽意見發展到建議也不願聽。臣子們看皇帝不願聽,自然也就不願說,挺大個人誰願討那二皮臉?不發表意見也一樣高官得做,駿馬得騎,誰還願沒事找事呢?再加上說真話常常倒黴也就沒多少人敢講真話。久而久之,人們也就不說話了。乃至有人總結當官的訣竅,竟然是;“多磕頭,少說話而已”。如此心態,怎能不萬馬齊喑?怎能不良知泯滅?

可人們的內心終還有自己的是非,於是就造就了許多口是心非的人物。口是心非人物的滋生固然與這些人物本身有關,可統治者終究難辭其咎。恰恰是統治者自己造就了這些人物。

這樣的人多了,民族精神將受到斫傷、扭曲,一個精神扭曲的民族,還能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嗎?

我曾經到過嶽墳,看著那端坐的嶽飛塑像,一股浩然之氣從心底升騰。可一想到被扭曲的民族精神與人格,就不禁喟然歎息。當再有強虜來寇時,還有人發出“還我河山”的怒吼嗎?

(摘自《追問曆史——對曆史常識的質疑和顛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版)

起點中文網www.cmfu.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