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路在何方(2)(1 / 3)

這是一條心路,

通往你心靈深處的路途,

我們迷茫,

我們徘徊。

我們的方向究竟在何方,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嗎?在人生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貧困,不是厄運,而是精神和心境處於一種無知無覺的疲憊狀態。路在何方?路,其實就在你那恬淡平和的心境之中。

自己活著,別在乎別人怎麼看我們

人在世上行走,有許多障礙人們是可以看見的,看得見的障礙人們可以很輕鬆地跨越。然而,在人們的周圍還存在著看不見的障礙,而這些看不見的障礙往往改變了我們一生的路。

有一天,我打開房門,發現房子裏有一隻色彩斑斕的鳥兒正扇動翅膀向玻璃窗撞去。它幾乎撞昏了,但很快又振翅飛翔,朝另一邊的玻璃窗撞去。它連續試了幾次,一直想衝破窗戶飛出去,可是它依然被這所房子困住。

一次一次盲目地嚐試,它滿身是傷,卻不明白擋在自己眼前的是什麼。

最後它精疲力竭地跌落在地板上。我輕輕地將它撿起:一邊撫摸它的羽毛,一邊思考剛才所見。

人的成長過程中,也可能有看不見的玻璃阻擋著我們的去路。

忽然,“看不見的障礙”這幾個字浮現在我的腦海。

那一刻,我在想:人就像生活在大千世界裏的小鳥,周圍存在著許多我們看不見的“玻璃”,那些看不見的“玻璃”對於我們來說就是“看不見的障礙”。

從表麵上看,這個世界似乎不管是誰都可以隨便進來、隨便出去,自由得如同我們夢想中的天堂。

但事實又是怎麼樣呢?

由於世俗的塵埃迷住了我們心靈的眼睛,使我們無法看清世界,更無法看清自己。這使我們的人生就像一隻漂泊大海之上的小船,不知道在哪兒靠岸,也不知道哪裏是彼岸。

我把門窗打開,讓小鳥飛出去,讓它自由自在地向高空飛去,望著它消失於天際。在那一刻,我的心靈豁然開朗。

心靈的障礙,能幫我們的,也隻有我們自己。

你知道曇花這種植物,它的花期很短,所以一般人很難看見它盛開的樣子。

因為曇花的開花時間,大都是夜間。

關於曇花,我曾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小男孩問他的爺爺:“爺爺,曇花開放的時間這麼短,為什麼還選擇在晚上開放呢?在白天開放不是會有更多的人看到嗎?”爺爺說:“孩子,花兒總是為自己開放,它並不在乎自己開放時是否有人看到。做人也該這樣,要為自己活著,別在乎別人是怎麼看我們的。”

我不知道那個小男孩是否理解他爺爺的話,但當我看到這個故事時,我已被它深深地感動了。因為我找到了一種我們丟失已久或者還在丟失的東西——為自己活著。

一個人隻為自己活著,我們無可厚非,也無可指責。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為了禮節,為了榮辱,成就了一句“犧牲小我,成就大我”。而我們到底在為誰活?

人活著,需要理解,也渴盼理解。他人的理解,是對自己的肯定,是心靈的安撫,是無形的鼓勵。在沒有理解的世界裏活著,是一種煎熬。

已經很久了,我們中的許多人一直在自覺不自覺地為別人活著,我們把自己放在一條迷失自己的軌道上,在行進的過程中漸漸丟失了本屬自身的個性。

我們丟掉自我以博得他人的好評。

於是,我們的生活便成為兩部分:一是生活給別人看,二是看別人生活。我們把自己剔除出了自己的生活,我們猶如木偶,不再維護自己也不會維護自己。我們所有的生命都用在了為別人活著之上。

因此,隻有為自己活著,我們才能激發出生命潛能。人生就那麼短短幾十年,一晃即過,根本一點也浪費不起。要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我們需要為自己活著,需要自己去開創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

少有人走的路

路就在腳下,隻要你走下去,就會看見人生的風景。

有一次,我與朋友們從茂密的森林中走出,走進一望無際的恒河平原。它在田疇河畔流連,在渡口榕樹底下盤桓,從衰老的河埠踅回村落,穿過芒果園、芝麻地,繞過蓮塘、祭神彩車,便不知溜達到哪個村裏去了。

幾日後我與朋友們再次穿過這條我們所創造的路,看見數不清的人踏著這條路,在我身旁來去匆匆。有的攜帶家眷,有的望去隻是團模糊的身影,有的蒙著麵紗,有的露著麵孔,有的去汲水,有的頭頂盛滿河水的陶罐歸來。

白日流逝,黃昏來臨。

曾經有一刻我認為這條路完完全全歸我所有。如今看來,我不過是受命在這路上走一遭而已。

這路是前行的路,不是歸返的路。

暮色漸濃的黃昏,偶爾回頭遠眺,便見路上凝聚著無數支被遺忘足跡的讚歌,凝結著頌神的琴曲。

年複一年,過往的旅人的生平,被這路用一顆塵粒的筆簡略地記載下來。

“嗬!腳下的路,你不要以塵土的桎梏禁錮千百年浩繁的史實,使它們有口難言。我側耳貼近路麵,對我細聲耳語吧!”

路,伸出手指著黑沉沉的夜幕,不發一語。

“嗬!腳下的路,億萬旅人的如許愁思,如許企望,湮沒在何處?”

路不答話,像啞巴似的,隻是牽引我的視線,從旭日噴薄的地平線到殘陽垂落的西天。

“嗬!腳下的路,你坦蕩的胸脯上落下的花雨般的足跡,而今不複存在了嗎?”

腳下的路莫非曉得自己的終結?

那裏,雲集著全部回歸的落花和緘默的弦樂,星光下正隆重舉行苦難的永不熄滅的燈節吧?

路是走出來的,不願意踏出那一步,便永遠與前方隔絕,少有人走的路,你可以走走,那裏也許有精彩世界。

我有一個天蛾的繭子,差不多藏了一年。天蛾繭的形狀很是奇特:一頭是一條細管,另一頭是一個球形的囊,與實驗室裏的細頸瓶相似。當幼蛾出繭時,它必須從球形囊爬過那條極細的管,繼而脫身歇息片刻,然後振翅飛翔在空中。幼蛾身體那麼肥大,而那條管道如此狹窄,人們都不得不驚奇它是怎樣從中爬出的。它肯定碰到諸多難處,花費了不少心機和力氣。

生物學家解釋道:天蛾蛹是沒有翅膀的,它脫繭的時候要經過極艱苦的掙紮,使身體內的一種分泌液被擠壓到翅膀中去,翅膀才長出並強壯起來,在空中飛翔。

一天,我剛好發現繭裏的蛹在蠕動,整個早晨我都耐心地守在它旁邊,觀察它努力地奮鬥和掙紮,可是看不出有什麼進展,我心裏想,看來它沒有出來的希望了。

等到中午的時候,我再也沒有耐心了,我決意幫它一把。我拿起小剪刀把繭絲剪薄了一些,以為這樣它就可以順利爬出來了。

不出所料,我的天蛾竟然毫不費力地爬出來了,隻是身體特別臃腫,翅膀出奇短小。

我靜靜地守候在它旁邊,希望見到它舒展翅膀,顯露出精巧細致的彩紋。哪知道令我大失所望,我虛偽的溫柔竟鑄成大錯!

可憐的蟲兒,它非但不能振翅飛翔,反而蠕動幾下就離開了這個剛來的世界。

我突然被敲醒:每個人的道路都得靠自己走,有時一些來自外界的力量不僅幫不了你,反而會害了你。

即便這是痛苦的過程,但當憑借自己的勇敢、智慧解決這些苦難之時,能得到的不隻是超脫,還有心靈的滿足,對自己的肯定和讚美。

我們容易忽略自身的價值,雖然被幫助是件好事,可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當期許他人的幫助成了一種慣性,我們便不能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能量到底有多大。

放手吧!站起來,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上自己的路。

即便那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但也充滿價值,因為那是你的路途。

向遠看,邁步走

我總是向往清靜的鄉村,我一直都十分熱愛鄉村的冬天。

冬天裏,所有的植物都安靜,比起城市的喧囂,有一片心靜,多了幾分沉溺,不會像浮華的都市那麼急急忙忙,連停下來看著雪花落地的時間都沒有。

也許都市人羨慕我,因為我可以自由地穿梭在我想去的地方,感悟生活,留下足跡,記錄生活。

我所感悟的,我所見的,正是都市人渴望的。

壓力成了都市人的代言詞,每行每業都在自己的崗位中追求名利,有的是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為了別人的讚美而活著;有的則為了金錢所帶來的快感;有的則為了養家糊口,頗感無奈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