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勢”中隱藏著巨大的能量(1 / 1)

登上寧波第一高峰——杖錫之後,王陽明與眾門人又乘興遊覽了聞名天下的雪竇山。

雪竇山地處浙江溪口西北,最著名的風景要數“千丈岩”。此處壁立險峻,岩高千丈,巨大的瀑布以“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氣勢,從上麵噴薄而下,極為壯觀。

“窮山路斷獨來難,過盡千溪見石壇。”王陽明《遊雪竇》一詩中的這兩句,道出了當時路途的艱險。眾人相互扶持,一路行來,距千丈岩還有半裏之遙,天色陰沉下來,烏雲滾滾,隱雷陣陣,與山穀之中的瀑布聲相融相連,分不清是瀑聲還是雷聲。

瀑聲愈來愈近,愈來愈響。待大家到得岩下時,已是瀑聲如雷,震耳欲聾。

仰頭觀去,眾人不禁被天地間的一種壯美給震撼住了。

隻見千丈岩懸崖峭壁,一道瀑布宛如一條千丈白色巨龍,從岩頂奔騰而下,其勢驚人,撞擊到山穀下的深潭,激起漫天水霧。

這一瞬間,徐愛心中升騰起一種對天地大自然的敬畏。人雖然為萬物之靈,但與大自然的力量相比,真是太渺小了!

王陽明負手而立,仰觀瀑布,目光凝然不動,神態悠閑自如,他的內心好像並沒有受到千尺岩瀑布這種氣勢的震撼。

自龍場悟道後,他的心時時處於一種清靜澄澈的境界,對於外界事物,雖然也曾看見、聽到、感受到,但其心卻過而不滯,隻以心的空靈去體驗當下的處境,因此才能靜亦定,動亦定,進入任何情況下都不為外物所動的狀態。

過了一會兒,王陽明將目光從飛流直下的瀑布收回,逐一掃過眾門人,問道:“觀此瀑布,你們有什麼感悟?”

“很壯觀,有氣勢,得欣賞此美景,可謂不虛此行了!”一位弟子回答道。

王陽明笑了笑,伸手撫須,又問道:“那你說說,千尺岩瀑布為何有此驚人的氣勢?”

“因為它高呀。水從越高的地方流下,就會形成一種‘勢’,震撼著人們的心靈。”那位弟子顯然對此道頗通,馬上作如是答。

“不錯,流水所處的地方越高,它的‘勢’就越明顯,對我們的影響就越大。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同樣存在著許多‘勢’,如地勢、局勢、形勢、威勢、權勢等。這些‘勢’,有的是能看得見的,有的是看不見、僅能通過心來體驗到的。”王陽明觸景生情,又開始因“勢”誘導了。

“如我們的心,就很容易受所謂的情勢所影響。有時一點兒看似微不足道的情緒波動,都會令我們心神大亂,不知所措。可以說,每個人的心,無時無刻不受到‘勢’的幹擾與左右,一些人心中沒有定見,原因就在於此。

“《大學》上說,‘知止而後有定’,要想有一種定力,就要做到‘知止’,即要明了事物的自然規律,如此方能順其勢而為之,不為其勢所動。

“當我們能以至誠之心對待各種事物時,心態才能平和,才能夠容納各種情緒,使自己的心保持寧靜,這樣才能洞悉解決問題的關鍵,把握住處理好事情的正確方向。”

說到這裏,王陽明看了看從千尺岩奔流而下的瀑布,接著說道:“正心誠意既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功夫。要達到誠的境界,則有致曲之功。即在那些小事的細微之處,也要善於使自己的起心動念都與自然相合,調整自己的觀念、心態,使其達到非常真誠的狀態,合於天地自然的運行規律。

“就像我們現在欣賞瀑布,盡管瀑布極高,水流湍急,對人有一種無形的影響。但如果我們能放開自我,使之不起雜念,完全與天地融為一體,就能體驗到一種‘誠’的境界。

“在修身治學,乃至做任何事時,假如能善於引導自己,與‘勢’合一,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在學習的時候,雜念很多,不想去學,這就是心理與行動有了衝突。應注意的是,這時不要去對抗這種衝突,而應該放鬆身心,讓心與當前的‘勢’融合為一,思想就能很快平靜下來,接著便可以順勢而行了。”

聽到王陽明這一番寓理於觀瀑布之中的論說,徐愛與眾人皆有省悟。

欣賞過瀑布後,大家逆源而上,攀上了千丈岩。當晚宿於雪竇寺,夜聽鍾鳴雨聲,意境清幽,富於禪意,王陽明頗有感慨,賦詩一首:

僧居俯 萬山尖,六月涼飆早送炎。

夜枕風溪鳴急雨,曉窗宿霧卷青簾。

開池種藕當峰頂,架竹分泉過屋簷。

幽穀時常思豹隱,深更猶自愧蛟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