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澄暫居南京鴻臚寺,除了向王陽明學習修身養性的學問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讀書治學,準備參加科舉考試。
而當時的南京,由於以講學聞名的王陽明在此地任職,其無比強大的人格魅力,吸引著眾多青年才俊蜂擁而至,環繞在王陽明的周圍,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
陸澄在這種積極向上的治學環境裏,自然也勤奮學習。而他與博學多才、洞悉心之本體的王陽明朝夕相處,在治學方麵更是受益良多。
在與先生探討學問的過程中,眼見先生隨問隨答,引經據典,娓娓道來,對許多問題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陸澄非常佩服先生這種胸中包羅萬象,卻又不滯於一物的境界,他常常在想:“這種智慧是怎樣得到的呢?”
一天,徐愛、陸澄等一眾門人,聚集在鴻臚寺,向先生請教如何治學的問題。
大家自然地環坐在王陽明的書房,中間是先生的席位,宛如眾星捧月一般。
時值中午,除了窗外樹梢上的幾聲蟬鳴之外,周圍甚是安靜。
陸澄求學心切,首當其衝提問:“知識不長進,這時該如何辦?”
王陽明居中而坐,心情極好,眼前這些他寄予厚望的弟子如此好學,使他備感欣慰。
他呷了一口茶,目光一一掃過周圍的弟子們,說道:“做學問須要有本原,要從這個根本上著手,痛下苦功,按一定的步驟循序漸進,這樣才能有所成就。
“什麼是學問的本原呢?就如嬰兒在母腹中時,混混沌沌,隻是一團純氣而已,哪裏有什麼知識?而嬰兒出生後,漸漸地會哭、會笑,後來又能認識其父母兄弟等,再後來又能站立,會走路,能拿、背東西,到了最後,天下的事都有可能學會。
“這都是他精氣日漸充足,筋力日漸強壯,聰明日益增長,在接觸外界時,受到感應,不斷學習、體驗才得來的,不是剛出生便能如此。所以說必須有個根本。”
“那麼,這個根本到底是什麼呢?”陸澄聽到這裏,十分好奇,不禁急切地問道。
王陽明看了一眼陸澄,繼續說道:“這個根本,就是心體的虛靈狀態。而聖人達到參天地、育萬物的境界,也隻是從喜怒哀樂還未萌發之‘中’的狀態涵養得來。
“而後世的儒生,不明白格物致知的學問,見到聖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便想在剛開始時就把一切都研究透了,哪有這個道理!”
大家聽了,恍若有悟。
陸澄聯係到自己近來讀書的情況,又提問道:“看書而不能明白,這時又該怎麼辦呢?”
王陽明沉吟了一會兒,說道:“這是因為在讀書上隻是死記硬背,所以不明白。所以要想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必須在心體上下功夫。
“凡是弄不明白,行不通的地方,必須返回到自己的心上認真體會。思之既久,既可通曉其理,關鍵在於心體虛靈澄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