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南京道,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幽州,華夏古九州之一。燕趙大地自古民風彪悍,多出英豪,更是漢民族千百年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前沿。自從百年前,後晉的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人後,無論是後周的周世宗柴榮還是大宋朝的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都試圖重新奪回幽雲十六州,將契丹人趕回北方的草原大漠中去,但是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後卻都以失敗告終,從此漢民族失去了長城的庇護。
自從五代十國後期契丹占領幽州後,這百十年來契丹的曆任統治者已經將幽州城經營的異常堅固,高約三丈的城牆都是用青石堆砌而成,城門更是用上好的紅鬆製成外麵用精鐵包裹,端的是銅牆鐵壁易守難攻。整個幽州城內外屯兵超過十萬,加上這百十年來不斷從西夏回鶻大宋女真擄獲來的人口,使得幽州城變得異常的繁華,人口已經超過了四十萬,雖然比不上大宋的汴京城繁華卻也是契丹的都城上京城人口數的幾倍之多。
幽州城雖然繁華,卻不似大宋汴京城的歌舞升平,紙醉金迷,而是一種病態的繁華。契丹雖然立國已經百餘年,統治政策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卻依舊改變不了遊牧民族那燒殺搶掠的本性,加上統治階層日益驕奢,使得統治區內流民眾多,幽州城內更是如此,成群結隊的流民,乞丐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賣兒賣女者更是不計其數,於此同時統治階層和貴族卻是過著奢華的生活,整個幽州城仿佛就是天堂和地獄的對比畫麵。
契丹的貴族和富人們多住在幽州城的西南,而幽州城的東北則是大片大片的曠野和荒廢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房屋廟宇道觀。位於城東的真一觀本是北地規模最大的道觀,興建於隋唐時期,由於契丹曆任的統治者都信奉佛教,所以道教在契丹境內幾乎沒有任何的影響力,各地的道觀也隨之荒廢了下來,這真一觀自然也不例外。經過了百餘年的風吹雨打,這真一觀的建築坍塌不少,時至今日卻也還有一小半的建築殘存下來,於是這些殘存的建築就成了幽州城中流民乞丐們的棲身之所。
真一觀最北端的一個偏殿中,幾個乞丐圍在一起,在低聲的說著什麼。其中一個乞丐年紀長一些,在這些乞丐中頗有聲望,本名早就忘記了,人稱胡三哥。
胡三哥扭頭看了看躺在牆角處的一個衣衫襤褸的年輕男子,忍不住的歎著氣說道:“真是造孽啊,這都幾天了,小五子還沒有醒來,怕是挺不過去了。”對麵一個圓臉的乞丐點頭說道:“是啊!三哥,你見多識廣,倒是想想辦法啊!”
他們這些乞丐能活下去已經很不容易了,一旦有個大病小災的自然是請不起大夫的,隻能是硬抗著,生死由命了。小五子這一昏迷就是五六天,好在胡三哥等人精心照料,昨天雖然高燒退了,那知道小五子依舊昏迷不醒。
胡三哥愁眉苦臉的沉默不語,總歸說來,他和身邊的這些人隻是乞丐而已,都說亂世人命如螻蟻,怕就是說的他們這些人。其他人見胡三哥都沒有辦法,都用悲憫的眼神看著小五子,此刻大家也隻能是乞求上蒼讓小五子渡過這一劫。
突然間一聲**傳來,眾乞丐皆是瞪大了眼睛看向牆角處,隻見小五子慢慢的睜開眼睛,嘴動了動。
胡三哥一見頓時大喜,急忙起身跑了過去,蹲在小五子的身邊,低頭問道:“小五子,你可算是醒了……”那小五子剛從昏迷中清醒過來,神誌似乎不怎麼清醒,目光也有些飄離,掃視了一圈,勉強的一笑,喉結上下動了幾下,卻是說不出什麼來。胡三哥急忙拿過破碗,讓人倒了些討來的米湯,喂著小五子喝下,小五子感激的衝胡三哥笑笑,卻是再一次的睡去了。
眾乞丐見狀都放下心來,隻要人醒了,就能活下去。胡三哥也是長長的出了口氣,這個小五子是他幾天前從真一觀附近撿回來的,真名他當然不知道,這小五子的名字隻是他隨便起的而已。本來他就是個乞丐,自己能不能活下去都是個問題,自然沒有那麼多的好心去救人,至於為什麼救小五子回來,恐怕隻有他自己知道了。而身邊的那些乞丐都是以他馬首是瞻,所以即便是救回來個累贅,也沒人多說什麼,別看這些人都是乞丐,但是這點惻隱之心倒是還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