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許多偉大業績都是通過不斷努力、自我鞭策才取得的,任何人都不可能不勞而獲,唯有付出才有回報。人們常說這樣一句話:“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成功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味的鑽牛角尖,還需要一套嚴格的執行法則,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員工來說,這一點都是尤為重要的。無規矩不成方圓,高標做事,就是說在做事方麵要有高的標準、高的要求、高的目標、高的姿態和高的誌向。有了高標準才能高屋建瓴,有了高目標才能高瞻遠矚,有了高要求才能高歌猛進,有了高姿態才能高義薄雲,有了高誌向才能高視闊步。
通俗來講,在麵對現實和未來時,要順從規律,不做脫離實際的傻事。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積極進取並有所創造,以平凡之身做出不平凡之事。高標是一個人世界觀的具體反映,更是人生價值取向的重要標誌。高標是一種嚴謹的作風,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唯有高標方顯睿智,很多成功人士無不在恪守著這一信條。
第七章高標做事是實現遠大理想的前提
超越自我誌存高遠——於明君
他加工或驗收的產品百分之百合格,他提出的一條建議一年為企業節約資金數百萬元,當妻子分娩時,他卻堅持在工廠加班。多年來,於明君為企業的振興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先後被評為忠旺集團先進生產者、遼陽市十大職業技能帶頭人,遼陽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並被推薦為遼寧省勞動模範。
1997年,於明君在遼寧忠旺集團當了一名普通鉗工。在別人看來,作為鉗工,每天把體力活兒幹好就行了,於明君卻發現這個崗位其實對技術和創新能力有很高的潛在要求,因為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原有技術經常會暴露出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缺陷。他不滿足於現狀,他要搞技術開發。
在很多人看來,一個普工的鉗工要搞技術開發,不但超出了自己的職責,也超過了一般人的能力。但做事一向不容含糊的於明君卻並不這麼認為。在他看來,提高技藝、提升技術水平並探索技術前沿是他的追求。作為企業的一員,他有義務也有責任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所有精力和智慧,追求工作的盡善盡美。
恰在2001年8月,忠旺集團接到一批生產任務——為美國某大公司加工鋁材。這是企業第一次為美國公司生產鋁材,高質量地完成此項目對企業提高聲譽意義重大。為了高效優質地完成任務,於明君連續幾個晝夜地奮戰,嚴格按照圖紙設計,經過多種工藝,拿出了令客戶滿意的樣品,一舉為集團贏得了2億多元的訂單。
作為技術型鉗工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加工模具,其技術相當複雜,從最
初的圖紙到模具完工大約需要十幾道工序,等流水線輪到鉗工加工時,經常會趕上午飯時間。為了不影響其他工序的順利進行,於明君經常是主動放棄午休,加班加點完成任務。
做什麼都要做到最好,一個平凡崗位的小小鉗工,一個從農家一步步走出來的農家子,將自己的工作當做一塊豐沃的田地辛勤耕耘,也正是這樣的辛勤勞作,他才收獲了累累果實。
不因榮耀沾沾自喜——伏爾泰
我們要取得進步,一方麵要靠自己主觀努力,另一方麵也要尊重客觀規律的製約。因為我們實際取得的成果要比預期的低些,所以要實現100分的目標,必須付出120分的努力。這種多餘的富裕量叫做“冗餘度”,反映了獲取成功的安全係數有多大。
18世紀的諷刺文學作家伏爾泰創作的悲劇《查伊爾》公演後,觀眾好評如潮,以至於一些同行也認為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可伏爾泰本人覺得劇中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和故事情節的描寫有很多不足之處。於是乎,他反複地修改起來,直到自己滿意了才罷休。
可如此大動手腳,演員們有意見了。因為隻要他修改一次,演員們就得重新按修改後的版本排練一次,這會讓他們多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
主演杜孚林甚至氣得拒絕和伏爾泰見麵,不接受伏爾泰重新修改後的劇本。這樣一來,伏爾泰可為難了。他甚至親自上門,把稿子塞進杜孚林的信箱裏。盡管如此,杜孚林還是拒絕看他的修改稿。
這一天,伏爾泰聽說杜孚林要舉行一個盛大的招待宴會。他就買了1個大餡餅和12隻山鶉,派人送到了宴會上。
盡管前一陣子因劇本的事情讓他很生氣,但杜孚林還是很高興地收下了伏爾泰的禮物。在朋友們的掌聲中,他叫人把禮物端到餐桌上,所有的客人都大吃一驚,原來每隻山鶉的嘴裏都塞滿了紙。全是伏爾泰的稿子。
杜孚林哭笑不得,見到伏爾泰的時候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伏爾泰回答:“老兄,我也沒有辦法呀,如果不做到最好,我的飯碗就要砸了!”
伏爾泰之所以成為一代偉人,恐怕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此——他會用最高的職業標準要求自己,而不是因為他的智商有多高。
凡事隻有嚴格要求自己,堅持最高標準,才能成為最優秀的員工。瞄著高標準,選擇高起點,你才能有所提高、有所進步。假如你永遠停留在“初稿”那種低層次的標準上,永遠都不會進步,永遠無法成為優秀。
高標準成就大事業——路易斯·郭士納
路易斯·郭士納曾是君臨天下的企業霸主——IBM公司總裁,他從小生長在紐約長島的一個貧苦家庭裏,在一所教會裏度過全部的少年時光,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郭士納的管理和經營才幹,是這個時代的先鋒和佼佼者,美國《時代》周刊這樣評價郭士納:“他是電子商務界的巨子”。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新任IBM董事長兼CEO郭士納,在上台之初就大刀闊斧地開展了一次裁員運動。在那次風波中,有3.5萬名員工被辭退,結果讓IBM奇跡般地扭虧為盈。
IBM公司一直都奉行“不解雇政策”,創始人托馬斯·沃森更是把它當成IBM企業文化的主要支柱,因為這一政策能夠讓所有的員工覺得公司是安全可靠的,能夠給他們提供巨大的後盾支持。
裁員之後,郭士納對留下來的員工說:“有些人總是抱怨,自己為公司工作了很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薪水卻還是那麼少,職位升遷得也太慢。隻是,那些抱怨的人啊,你想要多拿薪水,你想升遷得快,你就應該多拿出點成績給我看看,你就得給公司創造出最大的效益。現在,至於你是否能夠繼續留任,都要看你的表現!業績是你唯一的證明!”
通過一係列的治理、整頓和改革,僅僅用了短短的6年時間,郭士納就把IBM這個瀕臨絕境的藍色巨人挽救於水深火熱之中,讓它重新走上了業績增長、帝國複興的康莊大道。
韜光養晦蓄勢待發——範雎
《周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話,意思是說天道運行強健不息,君子應該積極向上,永不停息才對。麵對挫折、打擊、磨難,應該沉著才對,不能被這些困難所壓倒,更不可因此沉淪。隻要奮勇拚搏,就還有東山再起的可能。
範雎是戰國時魏國的著名策士。他擅長辯論,多謀善斷,而且胸懷大誌,有意開拓一番事業。但是他出身寒微,無人替他向最高權力階層引薦,不得已隻能先在魏國中大夫須賈的府中做事。
一次,須賈奉魏王之命出使齊國,範雎作為隨從一同前往。齊國國君齊襄王早已知道範雎有雄辯之才,因此,範雎到了齊國後,齊襄王便差人攜金十斤及美酒贈與範雎,以表示他對智士的敬意。範雎對此深表謝意,卻未敢接受齊襄王的贈禮。想不到這還是招來了須賈的懷疑,須賈執意認為,齊襄王送禮給範雎,是因為他出賣了魏國的機密。
須賈回國之後,將“範雎受金”的事上告給魏國的相國魏齊。魏齊不辨真假,也不作調查,便動大刑懲罰範雎,範雎在重刑之下,肋骨被打斷,牙齒脫落。他蒙冤受屈,申辯不得,隻好裝死以求免禍。範雎已“死”,魏齊讓人用一張破席卷起他的“屍體”,放在廁所之中,然後指使宴會上的賓客,相繼便溺加以糟蹋,並說這是警告大家以後不得賣國求榮。
範雎平白無故地受了這麼一場肌膚之苦和奇恥大辱,一腔效命魏國的熱忱化作了灰燼。他決計離開魏國,另謀一處顯身揚名的地方。範雎買通廁所的守者,將他放了出去。
範雎忍辱求全、隱身民間的時候,秦國一個叫王稽的使節來到魏國。王稽私下帶著範雎歸秦。入秦後,他充分施展辯才遊說秦昭王,最終取得信任。秦昭王采用範雎的謀略,對內加強了秦國的中央集權,對外使用遠交近攻的霸業方略,使秦國對各國的控製再度加強。秦昭王因此任命範雎為秦國相,封為應侯。
中國還有句古語:“人要臉,樹要皮。”可你想想如果連事業都不能保障,連生命都受到威脅,那麼還要麵子有何用?
學會取舍,實際上就是學會生活。人的一生就如一條大河,不可能一直向前,直通大海,必然要根據地勢、地貌,彎彎曲曲,七拐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