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一句話:客觀事物並不全部都能引起人的情緒,隻有與人的需要有關的事物,才能引發人的情緒。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離開了體驗就談不上情緒。那情緒究竟有什麼作用?有這樣一則關於洛克菲勒先生的故事,可以簡單說明情緒的作用:
在法庭上,律師拿出一封信問洛克菲勒:“先生,你收到我寄給你的信了嗎?你回信了嗎?”
“收到了!”洛克菲勒回答他,“沒有回信!”
律師又拿出二十幾封信,一一地詢問洛克菲勒,而洛克菲勒都以相同的表情,一一給予相同的回答。律師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暴跳如雷不斷咒罵。
最後,庭上宣布洛克菲勒勝訴!因為律師因情緒的失控讓自己亂了章法。
你也許會說:“大名鼎鼎的洛克菲勒為什麼用如此的手段取勝?”好吧,我們不討論這些,也不管洛克菲勒的方法是否正確,但最終的結果是,那個律師因為沒有控製住自己的情緒而敗下陣來。可以說,洛克菲勒巧用情緒的作用戰勝了對手。
生活中,麵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對手,有時候采用何種手段已不太關鍵,而保持好自己的情緒才是至關重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而情緒是一種很滑溜的東西,有時滑溜得讓人捉摸不到,但是,不管怎麼滑溜,你都要想辦法將它抓得緊緊的。因為這關係到你能否在社會上遊刃有餘地生存。
有許多人能把情緒收放自如,這個時候,情緒已不僅是一種感情上的表達,而且成了攻防中使用的武器。也有的人因為掌控不住情緒,不管三七二十一發泄一通,結果搞得場麵十分難堪。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會碰到這種擦槍走火的狀況。但是,聰明人有將情緒馬上收回來的本事。
情緒處理得好,可以將阻力化為助力,幫你解危化險、政通人和。情緒若處理得不好,便容易激怒,產生一些非理性的言行舉止,輕則誤事受挫,重則違法亂紀。
具體來說,情緒還有哪些作用呢?
1.適應環境。人通過調節自身的情緒,才能達到適應社會環境的要求。比如說,情緒是嬰兒在掌握語言之前適應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嬰兒正是通過情緒與成人交往、表達自己的各種需要和要求。他們用哭聲告訴大人他身體不適、餓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用微笑向對方表示友好,通過移情和同情來維護人際關係,情緒起著促進社會親和力的作用。而恐懼情緒則使人回避危險,保證自身安全。可見,情緒可以使我們更好的適應環境。
2.調控行為。情緒的動機作用不僅體現為對生理需要的放大,而且它在人類高級的目的行為和意誌行為中也發揮著重要影響。興趣、好奇會促使人們去探索複雜的現象,即使屢遭失敗也能頑強堅持,希望能夠成功。
3.組織監測。情緒這種特殊的心理活動,對其他心理過程而言是一種監測係統,是心理活動的組織者。它可以促成知覺的選擇,監視信息的移動,影響工作記憶,影響思維活動,甚至影響人的行為表現。當人處在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則傾向於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麵。對人態度和善,樂於助人,並勇於承擔重任;而消極情緒狀態則使人產生悲觀意識,失去希望與追求,更易產生攻擊性行為。
4.傳遞信息。人類在沒有獲得語言之前,正是通過情緒信息的傳遞而協調彼此之間的關係求得生存的。情緒是一種獨特的非語言溝通,它通過麵部肌肉的運動、身體姿態、聲調的變化來實現信息的傳遞。如真誠的微笑、滿意或欣賞地點頭、富於同情的表情等,往往能使人互相接近,促進溝通和理解。
5.影響健康。良好的情緒有益於健康,不好的情緒有損健康。因為愉快的情緒能使整個軀體的免疫係統和體內化學物質處於平衡狀態,從而增強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過於強烈或持久的消極情緒,則會給人的機體帶來危害。
總的來說,情緒作為精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影響是深刻的。這種影響即可能對人發生積極的作用,也可能對人發生消極的作用。因此,我們應時刻保持良好的、積極的情緒,有意識的控製和消除不良的、消極的情緒,以提高我們的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