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痛苦與厭倦之間_叔本華(1 / 1)

生命劇烈地在痛苦與厭倦的兩端擺動,貧窮和困乏帶來痛苦,太得意時,人又生厭倦。所以,當勞動階層無休止地在困乏、痛苦中掙紮時,上層社會卻在和“厭倦”打持久戰。在內在或主觀的狀態中,對立的起因是由於人的受容性與心靈能力成正比,每個人對痛苦的受容性,又與對厭倦的受容性成反比。人的遲鈍性是指神經不受刺激,氣質不覺痛苦或焦慮。無論後者多麼巨大,知識的遲鈍是心靈空虛的主要原因,唯一有經常興致勃勃地注意觀察外界的細微事物,才能除去許多人在臉上流露的空虛。心靈空虛是厭倦的根源,好比興奮過後的人們需要尋找某些事物填補空下來的心靈,但人們尋求的事物又大多類似。

試看人們依賴的消遣方式,他們的社交娛樂和談話內容多是千篇一律的。有多少人在階前閑聊,在窗前凝視窗外,由於內在的空虛,人們尋求社交、餘興、娛樂和各類享受,因此產生奢侈浪費與災禍。人避免禍患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心靈財富,人的心靈財富越多,厭倦所占的空間就越少;那不衰竭的思考活動在錯綜複雜的自我和包羅萬象的自然裏,尋找新的材料,從事新的組合,這樣不斷鼓舞心靈,除了休閑時間以外,厭倦是不會乘虛而入的。

另外,高度的才智基於高度的受容性、強大的意誌力和強烈的感情之上。這三者的結合體使各種肉體和精神的敏感性增高。不耐阻礙,厭惡挫折——這些性質又因高度想象力的作用更為增強,使整個思潮都好像真實存在一樣。人的天賦氣質決定人受苦的種類,客觀環境也受主觀傾向的影響,人所采用的手段總是對付他所忍受的苦難,因此客觀事件對他總是具有特殊意義。

聰明的人首先努力爭取的無非是免於痛苦和煩惱的自由,求得安靜和閑暇,過平靜和節儉的生活。減少與他人的接觸,所以在他與同胞相處了極短的時間後就會退隱,若他有極多的智慧,他就會獨居。一個人內在所具備的越多,求助於他人的就越少——他人能給自己的也越少。所以,智慧越高,越不合群。倘使智慧的“量”可以代替“質”的話,人活在大千世界中的自由度就會多一些。人世間一百個傻子無法代替一個智者。更不幸的是人世間傻子又何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