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處理好生活就是一種理財(1)(1 / 3)

理財到底是什麼?這些年人們在審視自身理財理念時,提出了很多新的觀念:身體健康就是理財,平安就是理財,幸福生活就是理財,不折騰就是理財……

是的!理財就是讓財富最大化,我們擁有的財富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表達就是:收入-支出。一份優異的事業可以帶來高額的收入;優秀的投資技巧能讓錢帶來更多的利潤,這也是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可以節省支出,增加我們的財富量。

在增強理財觀念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疾病、離婚、突發的意外狀況都會增加我們的支出,甚至讓我們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化為烏有,所以,我們必須對自己的生活投入足夠的精力。更何況,一個良好的身體、一份美滿的婚姻、一生的平安都是我們用金錢買不到的,這些本身就是我們巨大的財富。

1.健康,少花就是賺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有一個好的身體,工作起來能事半功倍。

有一個著名的“0、1理論”:有些人不眠不休地急於創造財富,創造存折上更多的“0”,殊不知,健康是這些“0”前麵的那個“1”,如果沒有了健康,就像存折上有好多“0”,但是前麵沒有“1”,終究還是一個“0”。人的健康就是青山,“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有青山,才有柴。健康的身體是創造財富和享受財富的必要條件,沒有了健康,一切財物都是妄談。

每個人的體能都是有限的,25歲,達到體能的最高峰;30歲,即使體力再好,也要開始走下坡路了;而眼球的晶狀體在40歲左右開始失去彈性。衰老是人類必然要經曆的過程,年紀越大,慢性病就會越多。

身體是我們最大的財富。如果不珍惜它,讓它生了病,花去高額的醫藥費不說,由此造成的時間上的損失、心理上的傷害是最難補償的。因此,對自身健康的管理也是理財的重要內容之一,保持身體健康就如同經常對車子進行保養一樣,可以延長其使用壽命,為自身創造更多的收入。如果我們用運動、食物、休閑讓自己的身體保持健康,就能節省大量的醫療成本,讓身心都處於巔峰狀態,這無異於投資。

越是優秀的、財富積累比較多的人,越容易為健康問題所困擾。這些年,很多英年才俊的“過勞死”讓人唏噓不已。上海中發電氣董事長南民過勞致死,年僅36歲。中發電氣在南民的帶領下,2005年的銷售額達到20多億元,是上海十大民營企業之一,在百強私營製造業中排第7名,並且當時還是公司的飛速發展時期。董事長南民就在這時,因突發急性腦血栓死亡了。醫生在談到南民時曾說,腦血栓通常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常見的疾病,類似南民這種36歲就發病的,從醫學上來說,首先要考慮是否過度疲勞,過分緊張。醫生還說,我們現在每年會花上萬元來養車,怎麼就舍不得花點錢保養自己的身體呢。

青年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助理胡可心,去世時隻有38歲。胡可心的同事曾經這麼評價他的工作狀態:廢寢忘食、嘔心瀝血。例如,胡可心所在的聲學所有個規定,辦公室晚上11點必須熄燈,這是為了工作人員的身體著想。但是胡可心常常無視這個規定,經常一個通宵接著一個通宵地熬夜。

他是因為過度勞累而去世的,臨終遺言是:“如果再給我3年的時間,我就能和同事們把項目做完,那就死而無憾了。眼下正是需要人的時候,我還不應該走,也不能走。”

“如果再給我3年時間……”,這話聽起來讓人心痛,但是有多少知識分子都是懷著這個遺憾去世的。20年來,有一大批知識分子都是在50歲左右撒手人寰的。有人曾經羅列過一些中年早逝者:數學家羅健夫、張廣厚、洪崇威,氣象學家曾再順,物理學家蔡詩東、崔長庚、陳楊,作家路遙、周克芹、莫應非、邵誌安、祝興義、餘樹森、王小波、梁左,語言學家楊順安、廖秋思,藝術家施光南,等等。

諸葛亮嘔心瀝血,事必躬親,53歲就早早去世了;他的老對頭司馬懿,比他還要大兩歲,卻活了72歲。在官宦生涯中,50歲正是年富力強、成就大業之時,在這個時候,因為身體的原因,所有政治理想都難以繼續,不能不稱之為可惜。

其實,很多事情何必爭之一時,如果能獲得比別人多20年的時間,還怕做不出更大的成就?

現在的白領有許多常用的口頭禪,例如:“吃得比豬少,幹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雞早。”這成了很多白領的真實寫照。由於社會變革與激烈競爭,各種矛盾、衝突使得很多人的身體處於一種高壓和緊張的狀態。攀比的心理以及對自己的過高要求,帶來高心理壓力、超負荷工作、無節製享受物質生活,生活無規律、熬夜、酗酒、缺少運動的生活狀態,威脅著很多人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