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黃的本草學知識 (1)(1 / 3)

一、本草考證

大黃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莖。掌葉大黃Rheumpa1matum1.又名葵葉大黃、北大黃、天水大黃(《中藥誌》)。生於山地林緣或草坡,野生或栽培。分布於陝西、甘肅、青海、四川、雲南及西藏等省區。生於山地林緣較陰濕處,分布於甘肅、青海、四川及西藏東北部。生長於山地林緣、草坡及土壤肥厚、陽光充足的地方。藥用大黃分布於陝西、湖北、四川和雲南等省區。栽培2~3年後,與野生品一樣,在秋末冬初莖葉枯萎時,割去地上部分,挖取地下根莖,除去粗皮,切片曬幹或烘幹備用。

大黃RadixetRhizomaRhei,根莖為類圓柱形的塊片,長3~17cm,直徑3~9cm。表麵黃棕色至紅棕色,可見類白色網狀紋理,習稱“錦紋”,頂端有莖葉殘基。質堅實,有的中心稍鬆軟,折斷麵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顆粒性。根莖髓部寬,有星點環列或散在;根木質部發達,具放射狀紋理,無星點。氣清香,味苦、微澀。嚼之黏牙,有沙粒感。以外表黃棕色、錦紋及星點明顯、質堅實、有油性、氣清香、味苦澀、嚼之黏牙者為佳。

中國是大黃的祖國。大黃屬植物全世界約有60種,我國約有40種,其中一半有藥用記載,而且,國際上認為質量最好的大黃也產於我國。至今,歐洲藥用的大黃仍然主要從我國輸入。

最早記載大黃的文獻是《神農本草經》。年代比《傷寒雜病論》還早的《武威漢代醫簡》中,已有合大黃的方藥。可為佐證,不晚於公元1世紀,我國已有了使用大黃的經驗。大黃色黃而純正,故名大黃。陶弘景雲:“大黃,其色也。將軍之號,當取其駿快也。”李杲雲:“推陳致新,如戡定禍亂,以致太平,所以有將軍之號。”又名:將軍(李當之《藥錄》),黃良、火參、膚如(《吳普本草》),蜀大黃(《藥性論》),錦紋大黃(《千金方》),牛舌大黃、錦紋(《綱目》)。常用處方名:大黃、生大黃、川大黃、川軍、錦紋大黃、製大黃、熟大黃、酒洗大黃、醋大黃、大黃炭。

大黃生用,攻積導滯勢猛,瀉火解毒力強。古人譽為“將軍”,又有生軍之稱。四川的南大黃產量較大,故常用川大黃、川軍之名。西大黃係青海所產的西寧大黃,因表麵為棕紅色,可見類白色薄壁組織與棕紅色射線交錯而成內部花紋,排列整齊,極似緞麵的織錦,故稱錦紋大黃、西錦紋、錦紋。其品質最優,奉為道地藥材,療效特佳,且服後無腹痛之弊,惜產量較少。古時也有將四川所產南大黃稱為錦紋,然內部花紋排列不如西大黃整齊明顯,功效也略遜。

二、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脾、胃、大腸、肝經。沉而降,走而不守。

三、加工炮製

熟大黃、酒洗大黃、醋大黃、大黃炭皆為大黃炮製品。

1.生大黃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個分開,洗淨,撈出,淋潤至透,切成厚片或小方塊,晾幹或低溫烘幹。大黃生用,攻積導滯勢猛,瀉火解毒力強。用於實熱便秘,高熱,吐血,跌打瘀腫,燙傷等症效捷。

2.酒大黃

取大黃片,加黃酒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炒幹,取出放涼。每大黃片100kg,用黃酒10kg。酒甘辛大熱,能通血脈,行藥勢,散寒矯味矯臭。大黃經酒炒後,因受熱及氧的存在等各種因素影響,成分有所改變,但隻有總遊離蒽衍生物減量而結合型苷不受影響。故酒炙後其力稍緩,並借酒升提之性,引藥上行,可清上焦實熱。且酒炙後瀉下作用緩和,並能減輕腹痛等副作用。適用於治療目赤頭痛,咽腫,齒齦腫痛等症。臨床上常與黃芩、黃連等瀉火藥同用。以大黃與當歸研末,用酒調服治療跌打損傷,瘀血在內,脹滿。《本草切要》:“跌仆損傷,血有所瘀,閉而不行,用桃仁、紅花之劑加酒炒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