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控製人
所謂實際控製人,也就是上市公司的後台老板,實際控製人雖然不一定直接是上市公司股東,但通過產權關係,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支配上市公司的行為。
實際控製人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上市公司的未來發展一方麵取決於自己的經營,另一方麵也取決於實際控製人的實力與地位。因此,對於年報中披露的上市公司實際控製人,投資者一定要多加留意,細細品味。
估值要考慮實際控製人
都市股份在2006年之前,一直是一家經營業績處於中遊的上市公司,但在當年12月,海通證券通過都市股份借殼上市(海通證券資產與都市股份原有資產進行置換),重組後,該公司的股價漲了10倍。
那麼海通證券為何能借都市股份的殼上市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兩家公司的實際控製人都是上海市國資委,見圖7-1。兩者之間的資產置換,可以視為上海市國有資產之間的重新配置。
從這個案例中不難看出,是實際控製人主導了此次重組,上市公司自身對於重組則沒有什麼發言權,普通投資者也無法從都市股份以前所披露的經營業績信息中預測出該公司會以重組告終。如果投資者是以一般意義上的價值判斷標準對都市股份進行估值,根本不可能得出該公司股價會上漲10倍的結論。
有經驗的投資者都知道,證券市場中有所謂上海本地股板塊與深圳本地股板塊,這兩個板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掀起一輪行情。其根本原因在於,投資者認為這兩個板塊的實際控製人(上海國資委、深圳國資委),有可能對所控製的上市公司進行重組。而事實也一再證明,這種重組一直在持續,投資者的預測絕非空穴來風。
圖7-1都市股份與實際控製人之間的產權關係圖
上市資格在我國是稀缺資源,將最優質的企業、最優質的資產放進證券市場這個平台,發揮證券市場的融資功能,使企業發展壯大,是每一個實際控製人所要考慮的問題。特別是在股改之後,所有的股票都實現了流通,證券市場對於實際控製人的重要性更加明顯,實際控製人最充分地利用證券市場的欲望更加強烈。
由此可見,對於一家上市公司的估值,不能不考慮該公司的實際控製人,實際控製人的實力、地位以及資本運作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上市公司的最終命運。
三類控製人
從大的角度看,上市公司的實際控製人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個人;二是地方國資委;三是國務院國資委。
如果上市公司的實際控製人是個人,一般很難憑借一己之力對所控製的上市公司實施大規模資產重組。這主要是因為,與各個國資委管理著幾百億、上千億的國有資產、國有企業相比,個人的實力以及其所能調動的資源還是相當有限的。除了已經裝進上市公司的資產外,這些實際控製人幾乎沒有其他的優質資產、優質企業。因此,我們會發現,個人控製的上市公司如果在經營中遇到困難,業績表現平平,幾乎不可能出現都市股份模式的重組。如果上市公司最終連連虧損,這些實際控製人最後所能做的,也隻是將上市公司轉讓給其他人。
因此,如果投資者在年報中看到上市公司的實際控製人是個人,就得打消實際控製人再注入優質資產的可能性。對這些上市公司進行估值,要完全從其自身經營的角度進行分析,除此之外,不可能有什麼“驚喜”。
在個人控製的上市公司中,還會出現一種情況,即一個自然人同時控製了好幾家上市公司。對於這樣的公司,投資者不妨多加小心,因為個人的實力畢竟有限,如果其所轄上市公司不能“萬般寵愛集於一身”,其發展前景也往往很平常。而事實也證明了,在這樣的上市公司中,很難找到真正的績優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