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第二股勢力,第二股政治勢力,就是帝胤勢力,主要的就是皇五子奕誴,他過繼給惇親王了,皇六子恭親王奕,皇七子醇郡王奕譞,還有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這哥五個他們是宗室貴族,特別是奕,當年奕應該繼承皇位沒繼承,後來做了軍機大臣,鹹豐死之前,奕的軍機大臣等等所有職務全免了,就是一個空頭的虛銜,就是一個空名的恭親王,他們都到承德去花天酒地去了,北京的爛攤子交給誰了,交給恭親王去處理,恭親王當然一肚子氣了。這個時候八個顧命大臣應當說應該有奕,你或者做輔政王,或者做議政王,或者顧命大臣,或者讚襄政務大臣都可以,總應該把奕做一個安置,是不是鹹豐考慮到當年多爾袞和孝莊和順治叔嫂叔侄之間的矛盾吸取點經驗教訓,那就不清楚了。因為這一年奕三十歲,慈禧二十七歲,但是後來慈禧還是和奕勢力結合起來了,對他們兄弟五個是一股很強的政治力量,但是鹹豐臨終的時候沒有考慮。
第三就是帝後勢力,帝就是同治,後就是東太後和西太後,孤兒寡母三個人,你別看這三個人,當時是帝製時代,這三個人是封建皇權的政治核心。特別她有兩枚圖章,禦賞和同道堂這兩枚圖章,你皇帝的諭旨沒有這兩枚章蓋上你是不能生效的。鹹豐臨終的時候,有一部分考慮到了,這兩枚圖章他考慮到關係,特別是沒有考慮到帝胤以他五個兄弟為代表的宗室貴族,結果,這兩股勢力結合起來,帝後和帝胤這兩股勢力共同對付朝臣的時候,那八個大臣,在政治力量對比上,顯然八個大臣的力量抵不過帝後和帝胤結合起來的力量,結果就出現了辛酉政變,出現了慈禧和慈安垂簾聽政,出現了慈禧實際掌握朝綱近半個世紀之久,不僅影響清朝的命運,而且影響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幾乎半個世紀,所以我說這是鹹豐的第三個錯。鹹豐雖然在位11年,但是這三個錯誤都是很嚴重。第一鹹豐錯坐了皇帝的寶座,第二鹹豐在英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逃離了北京,第三臨終的時候,錯定了顧命八大臣,特別是最後一個錯,影響到清朝以後的政治和曆史。
他是個失敗的皇帝,在他執政的11年裏,南方鬧了太平天國,北方來了英法聯軍,他跑到了承德,侵略者燒了圓明園。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他,就不一樣。我認為他是個偉大的戰略家,他去往承德,是一次重大的戰略轉移,《三十六計》中,“走為上”是敗戰計中的一種,也就是在你根本打不過對手的情況,為了保持不敗而使用的計策。
這時候,有三個選擇,投降,意味著全敗;議和,意味著半敗;撤退,意味著不敗,所以鹹豐選擇了撤退。如果不撤退,死守北京,那結果就是鹹豐必然成為崇禎,就算不死,成了人家的階下囚,談判也沒了條件,任人擺布。撤退到承德山區,侵略者地形不熟,不敢冒然深入,況且,俄國人也不希望英法聯軍進入中國北方,如同後來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占領了遼東,俄國聯合法德迫使日本放棄一樣。所以撤退,意味著有了更多談判議和的回旋餘地,之所以最終選擇議和,而不是和英法周旋下去,是因為鹹豐還要對付太平天國,而太平天國對清朝而言,是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必欲取清朝而代之,所以鹹豐選擇和英法議和,這是半敗,騰出手來全力剿滅太平軍,最終於同治3年,清軍攻破天京(南京),滅亡了太平天國,取得了全勝。
翻完這厚厚的曆史畫卷,看到這許多昏君,可歎曆史長河中這種種無奈。掩卷沉思,以史為鑒,對這逝去的封建王朝更多出幾分憑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