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第 160 章 三合一(1 / 3)

不該與燕王、不,臨江王劉恢走那麼近的……

淮陽王劉友燒得昏昏沉沉,腦中卻浮現大殿之上冰冷的刀戟,欒布的反水,還有那句“朕的武士何在”。

一幅幅畫麵化為深切的噩夢,根植在心底。

就像一隻從不知道井水深淺的動物被迫睜開眼,直麵殘酷的世界——劉友渾身哆嗦了起來,臨江王落到這樣一個下場,那他呢?

這些年他與臨江王關係好,會不會被按上一個“勾連”的罪名?

一國諸侯王,說拿就拿,堂堂劉氏子孫,對彈劾沒有絲毫還手之力。劉友是真的怕了,怕他從前對還是梁王的天子的隱約不滿,被無所不能的禦史大夫挖掘出來,從而成為第二個被軟禁的諸侯王。

從前的趙懷王是怎麼死的,他還沒忘!

以往被忽視的一幕幕,如走馬燈閃過,劉友恍然想起,他的三哥劉如意死前,日日與幼弟劉越待在一塊兒……

而那時的幼弟,如今的陛下,才將將四歲。

劉友不敢細想下去。他躲在被窩裏,瑟瑟發抖聽著外頭的動靜,時不時噩夢中驚醒,抓住內侍的手質問:“未央宮武士可有聚在孤的門前?”

內侍被問得驚惶起來,連連搖頭。

內侍害怕極了,未央宮武士將臨江王軟禁在了府中,與他們大王又有何關聯?

-

事實上,劉恢被燕相欒布彈劾從而殿前失儀,被好好“護送”回了王府,卻沒有到達淮陽王劉友認為的軟禁的程度。

畢竟陛下說了,等彈劾查明再議。臨江王是陛下的兄弟,就算犯下滔天大罪,也能保住一條命。

若非燕國相欒布帶來的衝擊太大太大,普通官吏的彈劾,於一國諸侯王來說就是撓癢癢般——太.祖高皇帝在時,曾令諸侯王們守望相助,說句不好聽的,如果不是輔佐劉恢的欒布出麵,罪名讓滿朝文武都為之側目,以劉氏諸侯王尊貴的地位,或許劉恢就逃過了這一劫。

然而軟禁可免,靜養難逃,很快,為了查明原燕王窮兵黷武、苛待百姓的事實,天子與太後商議過後,命禦史大夫周昌為天使,授符節,帶領臣屬遠赴燕國。

周昌領命,快馬加鞭離開了長安。與此同時,大朝會上發生的一幕幕,逐漸從長安城流傳出去,在大漢廣袤的疆域掀起了軒然大波!

曲周侯酈商、潁陰侯灌嬰二人,相對枯坐,默默無言。

他們所要前往的遼東郡,是燕王的地盤,而今燕王換了一個,又有誰能料到呢。

酈商額角白發叢生,眼眶微微發紅:“陛下年少,卻像極了他的父皇。”

灌嬰不語。

半晌閉上眼,語氣艱澀:“你說的是。”

他和酈商看到今天,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太後一係列作為,全是為了給幼子鋪路啊……

……

劉越絲毫不知道自己成了話題中心。

今天是他與代王把臂同遊上林苑的日子,然而身後還跟著兩位九卿。

除了駕車的太仆夏侯嬰,奉常叔孫通緊跟一旁,寸步不離。

劉越邊和四哥說話,邊瞅了叔孫通一眼。自從他對商君書的評價流傳出去,叔孫通仿佛陷入了焦躁模式,大朝會後接連三次請求覲見。

第一次,劉越在補覺,第二次,劉越在用午膳。

見陛下沉浸其中,嘴巴十分忙碌,漸漸熟知皇帝習性的趙安在心裏嘀咕,這可真是不巧。

他委婉地傳達陛下沒空,到了第三回,叔孫通終於找了個好時候,成功見到了天子。

行禮過後,叔孫通也不廢話,呈上一卷長長的書帛,劉越接過一看,眨了眨眼。

這是對於現今幾點儒家學說的改造與總結。

尤其是發源於魯地的“古禮”之說,劉越險些不認識了,他左看右看,這是君主淩駕於周禮之上,“尊君”排在“尊禮”之前的意思?

劉越還從書帛之中,讀出了最為明顯的法家思想,較為明顯的黃老思想,與極小眾的陰陽家思想。什麼君主能與上天溝通,代天治理四方,已經有了君權神授的影子,竟還糅合了化學家的少許觀念!

劉越:“……”

叔孫通掛著大大的黑眼圈,對此毫不心虛。這年頭,誰還不會東拚西湊了,法家的東西披上儒家的皮,還能說是法家專有麼?

他和數十位大賢引經據典、連夜趕工的書帛,如果再不能合陛下的心意,那麼儒家危矣。

至於魯儒的意見,那是什麼?不重要。危急存亡之時,誰若嘰嘰歪歪,他叔孫通可是真的能捋起袖子揍人!

實則叔孫通心裏明白,陛下絕不會采納這份書帛,隻會將它放在宣室殿。決議公開也好,束之高閣也罷,因為當下黃老執政,儒家絕無可能一躍而成治國學說。

但陛下需要儒家的表態,需要他叔孫通的表態。

天子親自出麵敲打,你儒家依舊頭鐵,是想造反?

看吧,假若繼續沉如死水,過上幾日,法家的博士名額,又會增長許多個,將要真真正正的騎在儒家頭上,對他們大肆嘲笑了!

叔孫通無法接受這樣的未來。

他站在離劉越幾步遠的地方,拱起手,深深低下頭。他上呈的,與其說是書帛,更不如說是把柄。

陛下久久沒有說話,叔孫通原本沉澱的心,竟又開始砰砰跳動,陛下此時是在皺眉,還是在點頭?

天子明明還年幼啊!

“叔孫卿。”劉越終於開口。

叔孫通抬起了眼。

劉越逐漸養回來的俊秀臉頰,露出一個大大的笑容,然後道:“叔孫卿與諸位大賢所書,甚得朕的心意。”

一口氣尚未鬆開,叔孫通又眼睜睜看著陛下喊了聲:“趙安!”

緊接著就是一頓吩咐,雲裏霧裏間門,叔孫通坐在君王麵前的軟墊上,手捧一碗熱騰騰的奶茶,望著碗中漂浮的茶葉發呆。

劉越和他解釋這是什麼,繼而誇道:“愛卿體貼朕意,實乃儒門肱骨,也是朕的肱骨。”

寥寥幾句,叫叔孫通愣在了原地。

這樣的誇讚,他雖然在高皇帝身邊聽過很多回,卻從不是形容他這個小人物的——與那些開國功臣相比,他確實隻是個小人物。

就算在儒家內部,他也遭有許多非議,說他過於變通,過於媚上,早已失去君子之風。那年,師叔曾經痛罵過他:“通,你的心中還有周禮嗎?!”

若不是高居九卿之位,一些執牛耳者,根本不屑與他往來。

儒門肱骨,朕之肱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