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張聯芳

賈英華又一部文史研究專著《末代皇帝最後一次婚姻解密》殺青之際,我作為一名專業曆史研究者,欣然提筆為他撰寫序言。

九十年代初,我主編的《世界末代皇帝》叢書出版前,出版社建議請一位權威人士作《序》。經過研究,我們認為賈英華以一部《末代皇帝的後半生》成功地續補了溥儀的《我的前半生》,對末代皇帝研究顯然具有權威性。於是,我找到了陌不相識的賈英華。沒想到,他還不到四十歲,《序》寫成之後,於是我倆也成了忘年交。

我作為一名曆史研究人員,對末代皇帝的研究格外注意。從世界來看,社會在進步,末代皇帝已成為一種曆史現象。研究這一現象,對於了解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都有獨到的曆史價值。在世界末代皇帝之中,中國末代皇帝溥儀最具有傳奇性。隨著電影《末代皇帝》的放映,溥儀成了世界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經曆了晚清以來各個曆史時期,通過研究他的獨特經曆來研究他所走過的時代過程,無疑有著無法替代的曆史價值。但是,多年來世界各國發表的大量關於溥儀的研究文章和著作,大多偏重於政治方麵的內容。對於溥儀真正人性方麵的研究仍然顯得不足,諸如對溥儀及家庭生活性生活方麵,被人們視為禁區。實際上,沒有這方麵的內容,溥儀還仍是一個概念化、不為人真正所知的人物,同時也是不完整的。作為曆史研究者看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麵。如果對這樣一個重要曆史人物的史料都沒有一個完整的了解,談何以溥儀這樣一個曆史人物去透視百年來的社會和曆史?

的確,這方麵的研究存在著很大難度,許多專家麵對這方麵的研究,無論是由於條件還是機遇方麵的原因,大多望而卻步了。一位學者曾寫道:“一些外國學者曾千方百計試圖解開溥儀這個謎,但幾經努力,他們都失望了……結果,幾乎所有寫溥儀的作品,無不在這個最敏感的問題上留下了遺憾。”

英國著名溥儀研究專家愛德華就曾在他的著作中說:“他的某個方麵總是被回避掉……甚至今天,人們仍然很不願意談論自己或他人的感情生活。那些最了解他的人,跟像我這樣的陌生人談起他的性生活時,更是極為猶豫……”

很巧,賈英華從二十多歲就碰到了一個機遇。他與溥儀最後一個妻子李淑賢合作撰寫關於溥儀的後半生,獲得了大量第一手曆史資料。這是很難得的。多年來,他曆經許多坎坷,先後采訪了三百多位溥儀的知情者,掌握了大量口碑史料和檔案史料,這是很有價值的。他作為一名業餘研究者,也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如今,這部頗具史料價值的書問世,又可以完成他的一個心願,將他個人所了解的一些真實的曆史內容和考證公之於眾,其中就有關於溥儀家庭性生活方麵的內容。我想,在當今的時代,這不應成為障礙。也絕不可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這個問題,如果仍然采用為聖者諱、為親者諱的封建眼光,那就更會為曆史研究及曆史人物的研究帶來新的禁區。

溥儀作為一個重要曆史人物,他的性人格和心理曆程,理應成為解析曆史的一把鑰匙。我們不僅是在研究溥儀的生理、心理以及家庭生活和他特定的性人格,而是在從中研究使他形成如此的社會、製度等。這樣,我們才可以了解一個真正的完整的溥儀,以及那個已經成為過去的時代。

對於這部書,絕不可僅僅看作是研究溥儀家庭私生活,而應視作是研究一個百年曆史和百年人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觀察這一曆史和社會的重要史料,有獨特的學術價值。另外,我認為對這部書也不應從獵奇的角度去看待,更重要的是要從曆史研究的角度去看待。對於溥儀這個人物,也要著重從社會學、曆史學、人文學、心理學等方麵去分析。對於溥儀的研究也要著重從挖掘新史料和考證的角度出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要百家爭鳴,而不要萬馬齊喑。

2001年3月於平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