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意料之外的結局(1 / 2)

長弓利箭一直是冷兵器時代的戰場寵兒,尤其是在那些絕世名將的手中,更是演繹了一個又一個的神奇。

古有後羿射九日,救黎民於水深火熱之中,後有飛將李廣神箭沒羽之說,無不是表達了,先民對弓箭這一遠距離殺傷性武器的敬畏。

但是,事實上的弓箭其有效射程也就在五十丈左右(約合150米),超過七十丈(200米左右)就沒有什麼殺傷力了,所以才有了“強弩之末,其勢不能穿魯縞也”的說法。

而此時呂奉先距離孫策的距離可是遠遠超過五十丈,甚至是不下於七十丈的距離,他真的可以憑借射日神弓,射殺勁敵嗎?

如果說是普通的勇士,那麼答案是否定的,但是修習了修羅神功,不可等閑視之的呂奉先可就不一定了。

隻見他將方天畫戟橫於馬鞍橋之上,右手往弓囊之中一探,騰地一下就將射日弓握在手中,猿臂輕舒,便將神弓擎起,緊接著,他左手一晃,一支大號的雕翎箭便搭在弓弦之上,雙臂一用力,口中低聲一喝:“呔!”

再看射日神弓已然被拉成了滿月,寒光閃閃的大號箭鏃直指孫策的後心,呂奉先雙眸含冰,用一種近乎物我兩忘的眼神,盯著俯身馬背的年輕勇士。

在他們的中間,足足七十丈寬的範圍之內,滿眼望去,盡是漫天飛舞的各色箭支,耳邊則是此起彼伏的疾呼聲,這些都不重要了,在呂奉先的眼中隻有這支箭——雕翎箭,也隻有這個人——江東小霸王孫策。

屏息、凝視、控弦、放!

霎那間,雕翎箭電光火石般地離弦而出,在空中畫出一道美麗的弧線,下一刻,這雕翎箭猶如穿越雞群的孔雀一般,用一副昂然的姿態,驕傲地與那些四散亂飛的箭支擦肩而過,接著,它帶著一種高貴、從容、無畏,以及舍我其誰的殺氣,直取孫策的後心。

雕翎箭和它的目標之間有著七十餘丈的距離,可是一息之後,它已經距離孫策隻有十餘丈的距離了。

此時,它已經穿過了密如網織的箭羽了,在他和孫策之間沒有任何的阻礙,有的隻是區區十餘丈的距離,有的隻是瞬息的時間。

此時,江東的所有人都看見了這支雕翎箭,看見了它散發出的陣陣殺氣,於是乎,不論是統兵的大將,還是揮舞兵刃的士卒,他們都大聲地呼喊著,手舞足蹈著,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提醒孫策!

孫策的意識已經有些模糊了,在他有些朦朧的視線裏,所有的江東人都在扭動著身體,他下意識地扭了一下身體,想回頭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

就是這毫無意識的一個動作,卻救了他一命,但是從他後心劃過的雕翎箭沒有絲毫的客氣,它狠狠地釘在了孫策的麵頰之上,三寸多長的箭鏃有將近一半沒了進去,一蓬血跡猶如鮮花般四散開來。

孫策沒有感覺到絲毫的疼痛,因為幾乎是在同一時間,他便暈了過去,依舊是剛才的姿勢,唯一不同的是,他的麵頰之上多了一杆長長的雕翎箭,在隨著戰馬奔跑,喋血的箭支也在不斷地抖動著。

看見孫策中箭,呂奉先緩緩地將射日神弓收了起來,他微微搖了搖頭,這一箭要不了孫策的命,如果再近十丈、如果沒有江東軍亂箭的阻礙、如果自己再準備的充足一分,如果……

可惜沒有如果,他不無遺憾地重新抓起方天畫戟,望向江東軍的陣線,此時,孫策已經被接回了陣中,不見了蹤跡。

或許不會再有這種一擊斃命的機會了,但是呂奉先絲毫也不氣餒,隻是有些惋惜地搖了搖頭。

因為作為穿越而來的人,他知道孫策的結局,更知道這個璀璨的將星,將會迅速地隕落,亦如奪目的流星一般。

不管呂奉先怎麼想,戰鬥依舊在進行著,廝殺依舊激烈。

呂奉先這邊剛剛將孫策擊敗,遠處觀陣的張遼等諸將便各自揮舞手中兵刃,催動著麾下兵勇一並掩殺而去。

這真是將是兵的膽,隨著呂奉先單挑孫策獲勝,徐州軍的士氣正盛,眾將校猶如天將附體一般,各個好似虎入羊群,隻殺的江東軍血流成河、死傷無數。

在眾位名將勇士的率領下,一鼓作氣,徐州軍僅用了半個時辰,便將江東軍的陣線擊潰了。

此時的整個江東軍防線已然是變得七零八落,數萬將士被分散包圍在十餘處狹小的區域之內,四周密密麻麻的圍滿了揮舞著兵刃的徐州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