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1 / 3)

講故事品人生

———《悟道集》序言

牛增慧

《悟道集》是劉鵬同誌繼他的作品集《找樂集》之後,推出的第二部力作。

在《找樂集》出版時,劉鵬同誌擬讓我寫個序言。我提出,這部書的特點是自己寫的文章、自己編選、自己點評,再由自己作序,這就形成了“四自”的風格。劉鵬同誌采納了我的建議,由我作序的事就免了。

這部《悟道集》一脫稿,我又有幸當了第一讀者,而且,還讀過校樣。這次,劉鵬同誌說:“老弟作序吧!”我欣然從命。劉鵬我倆既是玉田老鄉,又都在省委工作多年。他一直是我敬仰的兄長,他的為人、為官、為文,都是我學習的榜樣。這次讀了《悟道集》,使我對他的認識更細、更全、更深了。為了把這篇序言對全書感悟人生的體會表達得更準確、更清楚些,就有些事情和問題,我倆作了比較充分的交流。

《悟道集》收入的是作者自己一生經曆的成千上萬個故事中沉澱下來留在記憶中有流傳價值的一百餘個故事。每個故事相對獨立,又互有聯係。三五個或十來個內容相近的故事編成一章,起個章名,共十七章,31萬字。這些故事既反映了上世紀30年代後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北方貧苦農民子弟群體成長的共同足跡和夢想,也講述了作者一生平凡而又獨特,平坦又有坷坎,位卑而進大雅,後退卻登高峰,在人們不看好的地方創造輝煌,與一般人不一樣的心態和經曆。作者把自己視為雲中的一滴水珠,浩瀚江河裏的一朵浪花,情係著我們黨雲卷雲舒的變化,心連著共和國潮起潮落的脈搏,把自身的成長、發展到完善述寫得趣味橫生,動人心魄,耐人尋味。每章的文尾立了個《有悟留言》的欄目,將寫完本章後悟出的人生道理言簡意賅、畫龍點睛地寫出來,與讀者共同交流思考,故名《悟道集》。

書稿寫出後,作者的幾位老朋友相繼閱評。河北師範大學文學學院教授、文學院寫作研究室主任、河北寫作學會副會長馬鳳藻閱後的評語是:“本書事例豐富,故事生動,敘述簡明,結構嚴謹,文字得當,是一部敘述自己親身體會、能給人教益的難得的好書。”

河北科技師範學院教務長、職教研究所所長張國祥閱後寫道:“這本書內容很實,體例很新,頗有創意,一些章節從個人的經曆中折射出國家的風雲,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很有價值,很有意義。”有幾位專家了解到書的內容後說,這本書哪個年齡段的人看了都會有收益:老年人讀後,可喚起對自己一生的親切回憶;中年人讀後,可引發對創業之路的反思;青年人讀後,有益於對剛開始事業的設計和對子女教育方麵的啟迪;而少年讀後,則可以增加對為美好未來而奮鬥的動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約占全書三分之一篇幅的四十餘個故事中敘述的毛澤東同誌多次來河北視察時的偉大風範和在省級黨政機關中發生的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有的賞心悅目,有的動人心扉,有的觸目驚心,有的發人深省,有的感慨萬千。作者當時以自己獨特的身份見證了它,現在又將這些貴如珍寶的檔外資料和盤托出,甚為難能可貴,不僅有現實意義,而且有長期保存和品味的價值。

本人讀過這部書稿後,曾將自己的感受概括為二十字:“真實細膩,文筆清新,生動感人,內涵豐富,可鑒可學。”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科研處處長、研究員杜榮水同誌寫到:《序言》很有“學度”,對以上這二十字的感受尤為讚同。我覺得可鑒可學的內容很多,現隻從吸取教益的角度,談以下幾點,供讀者參考,並同大家共勉。

一、貫穿人生的主線是共產主義信仰

讀了《悟道集》的一百多個故事,我發現,作者的一生,如同一條長河,有主流和逆流以及旋渦。貫穿其中的主流是主導一切的。作者生命的主流就是他對共產主義的信仰,這個主流的水,盡管有多有少,有漲有落,有深有淺,但從未幹涸過,它日日夜夜、歲歲年年向前流淌,導引著、左右著多條支流。

作者在少年時期,由於家庭和社會的影響,較早地受到共產主義戰士的啟蒙教育,他一步步地靠近黨組織,追隨黨組織,逐步地開始了紅色人生。在學校裏,他讀到的科學知識是多方麵的,而接受最快、影響最深刻的是共產主義的真理;他學到的本領是多種多樣的,他都把它們置於為人民服務的統領之下,使其成為構築共產主義大廈的手段和材料;他論人看事有許多標準,總是把是否對黨對人民有利作為評判是非曲直、高低貴賤的主要坐標。這樣,就使他生命長河中主流之水不斷得到補充和淨化,滔滔向前,無可阻擋。

例如,職業的選擇,在工資多少、活兒輕重和有無發展前途等方麵作一些考慮,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是,作者卻認為自己是在師範學校讀書,黨和國家要把自己造就成一名合格的教師,他就是抱著這個信念不放,有掙錢更多的專業在招手,他也無動於衷。

又如,工作地點的選擇,到一個自然條件、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的地方去工作,也是公允的,無可褒貶。但是,作者麵對這種選擇,首先想到的不是個人生活的舒適,而是黨和人民的需要。黨號召畢業生要到祖國最艱苦的地方去,他就認為這是應該追求的目標,義無反顧地做了如此選擇。

再如,人生遇到無端曲折,如何應對呢?采取消極應付的態度,也能過得去。但是,作者首先想到的共產黨員的天職是為人民服務,對黨的事業的懈怠違背了共產黨員的尊嚴和稱號,於是,他振作精神,積極投入新的戰鬥。

作者一生是多姿多彩的,卻從未淡化過信仰這一主色。在他的人生之路上,雖然風風雨雨不斷、坎坎坷坷不平,卻始終沒有偏離大方向。

二、寬鬆的家庭環境有益於少年天性的發展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人的少年就是這個魚、這個鳥。《悟道集》作者寫了三十幾個故事,述說了他少年時成長的特點。

作者出生在貧苦的農民家庭,由於父母因謀生途徑的選擇產生嚴重分歧,互不妥協、互不相讓,竟致父親離家出走,他在慈母的懷抱中成長,母親教兒以慈為本,沒有嚴父那樣戒律森嚴的約束,他得到的是一個想幹什麼事就能夠幹成的那樣一個寬鬆的家庭環境。母親具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者少年時代對母訓唯命是從,就使這個家庭既寬鬆又有度。母親通過解夢告訴兒子“想吃杏,自己摘,不靠旁人”。這話言簡意深,融入他的心海,成了他一生的信條。有寬鬆的家庭環境,才可能為少年提供自立幹事的空間。於是,隨著歲月的推移和他年齡的增長,便接連演出了這樣一幕又一幕的人生戲劇:他想到冬季不讓全家人挨凍,自己就多拾燒柴,把屋子燒得溫暖如春;他想讓家人經常有魚吃,自己就學會編織一張打魚的大抬網,參加打魚隊,到河裏打魚;他想要放風箏、拉二胡,就和母親一起動手製作;他想要母親有錢去買紡線的棉花,自己就出去打短工掙線給母親;他想讓母親減輕養兒的負擔,自己就到舅父家像小夥計一樣長年幹活吃飯,等等。在這些與命運抗爭的活動中,體現出少年的作者自立、要強、向上的奮鬥精神,體現著母愛母訓的力量。其情節生動感人,讀後難忘。他在少年時無意中接觸了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兒女———無產階級革命者,接受了比母愛母訓更為高尚的思想熏陶,較早地進入到比家庭、鄉情更廣闊的新領域,這使他的天性與萌生的革命思想的幼芽相嫁接,心中便產生了像黑暗的夜裏在草尖上飛舞著的螢火蟲般小小光亮,正是這個小小光亮,成了他一生堅定地走革命道路的火種。

有一位教育學專家說,讓城裏的孩子到農村看看,讓平原的孩子到山區看看,在孩子麵前就會出現兩個世界。長大成人,很可能心裝一個世界的孩子是庸者,心裝兩個世界的孩子是能者,心裝三個以上世界的孩子是智者。據作者自己的體會,從小在農村過一段日月,吃些苦,受些累,參加一些農業勞動,使他懂得農業生產的知識,體會到自己每天吃的糧食粒粒皆辛苦,來之不易;使他心係祖國的大地,心係農村,心係農民,擴大愛的領域;使他在勞動中掌握些春耕、夏鋤、秋收、冬藏的生產技藝,磨煉適應自然、戰勝困難的毅力和本領等等。這些知識、感情、意識和技能在城市裏是學不到的,而沒有這些就會造成他們精神世界的很大缺失,這是終身的缺失,是難以彌補的。

三、讀書破萬卷,對人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就那麼幾卷作者少年時代,一次家鄉演出皮影戲全本《五鋒會》,劇本是毛筆抄寫,一百多本,七八十斤重,一位棒小夥子挑來的,把扁擔都壓彎了。每天晚上演三個小時,一連演了一個半月,作者每天不落。但給作者印象最深的是沈冰潔駁斥公爹政治株連論的十四個字:“女兒怎管父做事,父做與女有何幹。”作者初學分析事物,區別對待方法,就是從這十四個字開始的。對作者影響大的第二本書是在薊縣初級師範的課堂上政治老師趙池講授的《社會發展簡史》(胡喬木、胡繩、於光遠編著)。這本書使作者第一次認識到人類社會有五種社會形態,依次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曆史上最高級、最美好的社會。中國共產黨就是以實現這個偉大目標而奮鬥的。社會形態的由低級向高級過渡是以生產力發展狀況為基礎的。當一種生產關係不適應或阻礙生產力發展時,舊的生產關係必然被新的生產關係所代替。對這本書的學習,使作者將熱愛黨、感恩於黨的樸素的階級感情升華為唯物史觀的科學形態。在通縣中級師範讀書時作者課餘讀的理論書是《毛澤東選集》1-3卷。對人生觀產生重大影響的書是蘇聯文學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主人公保爾的格言,成了作者的座右銘,將“為祖國而學習”的理念提升為“為人類的自由和解放而學習”。對作者寫作產生重大影響的是屈原的長詩《離騷》。該詩全長三百七十句,近三千五百字。其氣魄之宏偉、抒情之深刻、構思之奇幻、辭采之絢麗,在古典詩歌的寶庫裏首屈一指。作者在課堂上沒學過《離騷》,到張家口第二中學任教後,作者與學校老教師李育生相交甚好。他是早年清華大學文學學院畢業生,對《離騷》可倒背如流。業餘時間他輔導作者多次,使作者對該詩有了初步了解,詩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作者研究問題求深、寫文章求新起了很大激勵鼓舞作用。對作者一生政治和工作生涯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恩格斯著《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此書根據前人積累的寶貴的科研成果作充足的論據,進行嚴密地邏輯推理,創造性地提出前人從未提出過的新觀點新理論,使這本無產階級的“聖經”放射著真理的金色光輝。作者初步樹立起來的革命信念,有了這本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作基礎,便升華為科學世界觀和信仰,他還從中學到了正確認識和處理事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