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太平修道(1 / 3)

與大唐接壤的鄰邦中,唯獨吐蕃在與大唐的對陣中,處於優勢地位的時間最長。大唐建立初始,東西突厥對其威脅最大。大唐花費了近二十年的時間才把東西兩突厥給擺平,但國力也是消耗殆盡,已無力在與吐蕃爭霸。

後李世民效法漢朝和親政策,與吐蕃和親,派去了赫赫有名的文成公主與吐蕃鬆讚幹布進行和親。帶去了打量物資,人力。據說因此,吐蕃的現代化進程整整提前了好幾個世紀。由原始奴隸製社會早期直接過渡到封建社會。

文成公主不僅帶去了自己玲瓏曼妙的身軀,更帶去了大量的技術,特別是種植、冶鐵、軍事、政治製度等等。在這些技術的滋潤下,吐蕃實力連上幾個台階,GDP水平連年出現兩位數的增長,加之要槍炮不要麵包的政策驅使,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其嚴重。帶來的成就便是軍事實力快速飛漲,在掃蕩周邊弱小實力之後,便把槍眼對準了大唐。

自高宗鹹亨元年始,大唐與吐蕃的對陣中,鮮有勝績。大非川一戰,徹底將吐穀渾送進了吐蕃的懷抱;儀鳳三年秋的那場的戰爭,也就是淩宇參加那次戰役,極大的打擊了大唐將士的士氣,大有談吐蕃色變的氣勢,就連李靖和蘇定方的嫡傳弟子——裴行儉,也不敢貿然行事。

此時的吐蕃已經不在把大唐當回事了,心中的膽怯隨著軍事上的連連勝利而消失,開始囂張起來。可是人家有這個資本,有這個實力,李治幹氣沒脾氣,史書上說,“聖及不甘也”。也就是說李治極其的不甘心。

不知躺在昭陵那位始作俑者此時有何感想,會不會後悔的連腸子都綠了。

連年的勝利,使得吐蕃人說話都硬起了許多。時年,遠嫁吐蕃的文成公主病危在即,吐蕃人為了從大唐得到更多的好處,遣使前來要與唐續親,並指明要娶李治的寶貝女兒太平公主。

為什麼呢?因為吐蕃人有個好算計,他們知道,李治與武則天就這麼一個女兒,用掌上明珠,心頭肉來形容一點兒都不為過。當年文成公主的入藏的時候帶去了那麼多好東西。那個文成公主可是宗室之女,就有如此的嫁妝,若是帝女,那將如何?光是想想就能讓吐蕃人心動,懂嫁了過去,想怎麼擺弄還不是他們說的算,反正大唐在軍事上打不過他們。

據聽說,以論欽陵為首的吐蕃將帥算計,若是大唐答應了太平公主的和親就向大唐皇帝要河源九曲之地作為嫁妝,以皇帝對女兒的心疼,說不定就成了。得了河源九曲,吐蕃將如虎添翼,日後從河西之地進攻京師長安將是易如反掌的事情,進可攻,退可守。

得到消息的大唐朝廷,分為兩派,同意一派認為,公主前去和親,犧牲一個人,成就了大唐。算是犧牲小我,成就大我。同意的人中,有文人也有武將,借口便是躺在昭陵的那位從言道的“一樁婚姻抵十萬雄兵”。反對的認為帝後就這麼一個公主,豈能下嫁到蠻夷之地。

這話說到了武則天與李治的心坎上去了。就這麼一個女兒,放在手裏怕凍著,含在嘴裏怕化了,不知心疼的過去,當然不願意讓太平公主下嫁吐蕃,加之大唐與吐蕃的關係時好時壞。可是臣子們不爭氣啊,老是打敗仗。再者,吐蕃要求娶唐朝公主以和親,理由堂堂正正,不好拒絕。武則天與李治也是有心無力,鬧心慌,即舍不得女兒又無法回絕。滿朝文武爭論不休,吵吵嚷嚷的鬧了兩天。

急著要下江南,一睹二十四橋明月夜的淩風,在孫家別墅區隻呆了一宿,就趕回了長安,拉著李璟連夜奔向洛陽。

因為他受不了,僅僅接受了孫思邈一個晚上養生之道的熏陶,淩風就有些yuhuo焚身,欲罷不能。那玩意,光靠理論是沒有用的,你要實踐才行。而且孫神仙的理論那是章章經典,字字珠璣。跟當年初見生活片似地,久違感覺又來了。哎,咱也不是當年的小雉哥啦,為何還有這種感覺呢,有點莫名其妙。可惜,咱又沒有立馬將孫白芍孫夢菡就地絆倒,當場試驗的勇氣與膽識,隻好回家找幾位老婆大人修煉去。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在京師長安幾日裏那天不是豪華無度,奢侈無邊的腐敗生活,無一日不是異域的豔舞看著,外邦的歌姬光溜溜小屁股扭著,就是提不起興趣啊。還是家裏好啊,一進門,就能感到家裏溫馨,老婆大人的溫柔暖意。

無論是在千年以前的大唐,還是21世紀的今生,無論世道怎麼變,生活轉,唯獨這家是不變的。不變的是家的內涵,家的濃情,以及家中人的掛念及眷戀。

俗話說的好,小別勝新婚。對於淩風與餘夢瑤這種婚後三日便離別的人來說,那就更是新上加新,不顧旅途的疲勞,身體的疲憊,一頭紮進餘夢瑤的房間,硬是在榻上跟她血戰了兩個回合。從孫家就開始一路憋屈的動力,騷動的青春活力,得到了應有的宣泄。孫思邈你害人啊,教我養生之道時,偏偏隻給我大談特談房中術一章,還翻來覆去的介紹,性教育還需要你教咱嗎?小心我那天把你孫女給禍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