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顧全大局的趙威後(1)(1 / 1)

曆史反光鏡

著名的“觸龍說趙太後”,即是出於她。在當時,趙太後算是一個很有人道主義精神的統治者,她的想法及言論是後世“民貴君輕”的雛形。另外,她還能顧全大局,以自己的幼子為人質來換取國家的安全。她在政治上的作為,並不能挽救趙國的衰落,但在客觀上卻減慢了這個過程。

趙威後是趙惠文王的妻子、齊湣王的女兒、趙孝成王的母親。公元前266年,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孝成王繼承王位。因為年紀輕,故由太後執政。她雖然年事已高,但對國家政治的清明有著最樸素的理解,她僅僅從國家對個別人才的褒貶任用上就指出了齊王治國政策的弊端,雖然簡單但卻很有道理。趙威後留給曆史的印象,最深刻的有兩件事。

1.接待齊國來使

當時趙孝成王剛剛即位,作為姻親國的齊國派使者來問候。就在這次事件中,誕生了著名的“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

齊國使者來到後,還沒有打開書信,趙威後就問使者:“今年收成還可以吧?百姓安樂嗎?你們大王無恙吧?”使者一聽,有點不高興了,說:“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後問好,您不先問我們大王的狀況,卻打聽年成、百姓的狀況,這有點先卑後尊吧?”趙威後回答說:“話不能這樣說。如果沒有年成,百姓憑什麼繁衍生息?如果沒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麵稱尊?豈有舍本逐末的道理?”

這些話充分表現了趙威後的政治主張:以民為本。

2.觸龍說趙太後

公元前286年,齊宣王依靠趙國的勢力消滅了宋國。燕昭王呼籲各國共同打擊齊國。而此時,齊國孟嚐君正受到排擠,就跑到魏國組織反齊同盟。此舉正中有心人士下懷,可謂是一呼百應,秦昭王也投機參與,而趙國成了盟主。維持了十餘年親密關係的趙齊關係破裂。

在當時,趙國在文有趙豹、平原君、藺相如,武有趙奢、廉頗、許曆的情況下,保持著一種從武靈王那裏得來的強勢的慣性,與秦國相持數十年而秦國卻沒有得到便宜。

公元前270年,趙國派公子郚作人質,願意用焦、黎、牛狐三地換回被秦國攻占的藺、離石和祁。然而秦國交付三地後,趙國卻拒絕交出牛狐等地,秦昭王大怒,派中更胡傷攻打趙國閼與。趙奢和許曆率軍大破秦軍。

公元前272年,範雎“遠交近攻”的策略得到秦昭王的賞識,公元前266年任秦相國。範雎與魏相魏齊有深仇大恨,秦昭王聲稱要報答範雎對穩定秦國政局所做出的貢獻,發誓要為範雎報仇。魏安厘王無力衛護魏齊,魏齊逃往趙國,藏匿於平原君處。這就為趙國埋下了一場災難。

秦國找借口將平原君誆騙到秦國軟禁起來,再寫信威脅孝成王,同時出兵攻打趙國,攻陷三座城池。年輕的孝成王慌了。當時,燕武成王任用的榮蚠對趙國不友好,趙國盟友隻剩下了齊國。趙國左支右絀,倒黴事還不僅如此,就連唯一的盟友齊國,也出了亂子。原來齊襄王這時已經病入膏肓,國事寄於君王後。而君王後對於秦國和其他各國的事務都很謹慎,不想過多參與。所以,齊國說:“一定要用長安君來做人質,才能派出援兵。”沒想到一向英明的趙威後遇到自己家中的事卻變得不那麼開明了。她十分疼愛尚未成年的長安君,不論哪個大臣前去勸說都不答應,並擺出一副“蠻不講理”的架勢,說:“誰敢再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的話,我一定往他臉上吐唾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