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抱歉地向各位說明:本書是小說而不是曆史傳紀或其他緊靠曆史的學術文章,因此在政體、金融、農業和軍事等方麵沒有嚴謹的依照曆史的本來麵目敘述,而是根據小說構思和情節展開的需要略有出入,還請朋友們勿要為此“拍磚”。
關於三國時魏、吳、蜀三地人口數量的確定,本人是這樣考慮的:
《續漢書、郡國誌》記載東漢戶口數是“戶九百六十九萬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萬二百二十人”。自漢桓帝、漢靈帝以來,天災人禍不斷,旱災、水災、瘟疫、暴動、少數民族叛亂,導致東漢的人口、戶數大量減少。
緊接著的軍閥混戰,更是人口迅速喪失的根源。首先是饑荒,連軍隊都不能保證糧食供應,老百姓就隻有活活餓死了,甚至人吃人。曹操與呂布爭奪兗州時,“蝗蟲起,百姓大餓”、“穀一斛五十餘萬錢,人相食”曹操也不得不“罷吏兵新募者”以節約糧食,此次可以看出戰爭對人民的嚴重摧殘。曹操征徐州“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複行跡”,李傕等在關中“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饑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說的就是戰亂的禍害。
再次,戰爭對於作為強壯勞動力的摧殘實在可怕,大家都知道繁衍後代在生力軍就是這些青壯啊,都戰死了誰去“播種”?例如麹義與烏桓、鮮卑合兵十萬進攻公孫瓚,在撤退時隻“餘眾數千人”,曹操與袁紹戰於官渡,袁紹戰敗“餘眾偽降,曹操盡坑之,前後所殺八萬人”,加起來近二十萬精壯轉眼就沒了。因此,戰亂是人口的劇減的主要原因。
北方戰亂不斷,南方也因大規模叛亂而受害,荊州的劉表除了與袁術爭奪南陽之外,還鎮壓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的叛亂;而揚州的劉繇被孫策趕到豫章,孫策又不停地降服諸郡。相比而言,戰亂最輕的地域還是遠在嶺南的交州,其次是巴蜀,南方各地人民要以交州和益州兩地受害最輕。
據有關東漢人口記載“益州刺史部,郡﹑國12,縣﹑道118。計1525257戶,7242028口”,雖然這是戰亂以前的數字,但是整個幾十年戰亂益州受害不大,就算劉焉也大規模平叛,724萬人死上一半人也足夠多了,至少還剩下個300——400萬人吧?至於魏晉時期《晉書、地理誌》記載的章武元年“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這個數字可是劉備和諸葛亮窮兵黷武之後的結果,是魏滅蜀那年的統計,因此,本書采信的人口數要比90萬大得多。
其次,三國時期戶口數,僅是一般民戶在國家戶籍上登記而見於曆史記載的戶口數,其中許多官宦大族的佃戶奴仆、少數民族、偏遠地區等等許多人都不向國家登記戶口,軍隊、官員等一些特殊身份的人也不記入一般民戶的戶籍,所以一般來說,國家戶籍上的戶口數要遠遠少於實際所有的戶口數。
關於三國早期的戶口缺乏記載,杜佑在《通典、食貨、曆代盛衰戶口》記載魏國的人口數為“僅口數作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八十一”,這個數字算是比較詳盡的了。由此,本人不負責任地推算:當時屬於避禍勝地的巴蜀的人口不會少於四百萬。
第二個根據,是基於魏滅蜀那年的統計數字,蜀國滅亡距離太康元年隻有十七年,太康元年時的全國人口“大凡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與前麵統計的三國戶口總數相比,戶多出近一百萬,口多出近八百五十萬,想了想就算是什麼事也不敢整天就幹“播種”那事,十七年生得再多也沒這麼快吧?全國人口都快增長一倍了!本人認為,這些增加的人口主要還是應該算在原魏、蜀境內。
另外,在《三國誌、陳群傳》裴注中記載“按《晉太康三年地記》,晉戶有三百七十七萬,吳、蜀不能居半”,這與《晉書、地理誌》所載太康元年的戶數相比,兩年內西晉的戶數激增一百三十多萬戶,超過了太康元年的戶數一半,這顯然不能歸因於人口的自然增長,那麼這麼多人從哪冒出來?
所以,本書中的人口估計和設定也不是如何離譜,整個敘述幾乎都是在一千三百萬的人口總數下展開,還請朋友們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