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好!標兒有心上進,當然是好事!咱一定支持!”
朱元璋高興地眼睛都要眯成一條縫了。
他有意無意地瞥了宋濂一眼,眼見宋濂臉上露出的訝異之色,更是心中如同三伏天吃了一個冰西瓜那麼甜。
“標兒啊,咱的手下裏,要說武學最高明的,就得是你的嶽父常遇春了。不如,就讓常遇春,做你的武學老師?”
“謝父親大人!”
就這樣,從三歲四個月開始,朱標就開始,從大儒宋濂學文,從常遇春習武。
卓絕的天賦,當世數一數二的師父,朱標的進境真是一日千裏,驚掉了一地的眼鏡!
……
……
一年後。
“妙!妙啊!”宋濂看著眼前的小朱標,仿佛在看一件稀世珍寶,道:“誰能想到,《詩經》上的,“螟蛉有子,蜾蠃負之。”,竟然是錯誤的!世人又怎能想到,發現這錯誤的,竟然是你這五歲的孩子,是我宋濂的小徒!上蒼待我宋濂不薄,待我華夏不薄啊!”
說到最後,宋濂眼中竟然已經隱含淚光。
他之所以如此激動,當能是有原因的。
宋濂剛一給朱標啟蒙,就發現了這孩子的不凡。過目不忘,真真正正的過目不忘,標標準準的神童一枚。
宋濂自己就是神童,但他百分百確定,自己的天分,絕對沒有朱標強!
作為過來人,宋濂太知道,神童的思想能達到什麼程度了。從那時候開始,宋濂對朱標的教學,就采用的近乎平等的討論態度,而不是填鴨式的灌輸。
如此教學,很快就獲得了回報。
遠超他想象的回報!
在宋濂教授《詩經》時,朱標對“螟蛉有子,蜾蠃負之”這句話,產生了懷疑:被貓養大的狗,能變成貓?被人養大的貓,能變成人?這也太荒謬了吧?那怎麼被蜾蠃養大的螟蛉子,怎麼就變成蜾蠃了呢?”
宋濂說道:“世人皆以為如此,《詩經》又如此所言,想來不會錯。”
朱標問道:“世人皆以為如此,就是對的嗎?《詩經》難道就絕對不會錯?”
宋濂道:“但是,即便《詩經》錯了,你又如何證明呢?”
朱標道:“師父不是告訴我,求複本心,可為聖人嗎?求複本心之道,您認為是識心、明心。而識心之道,您認為是格物致知。現在,咱們仔細觀察螟蛉子變成蜾蠃的過程,進行格物致知,不就行了嗎?”
宋濂微微搖頭,道:“不,孩子你誤會了。為師所說的格物致知,並非持續觀察,而是要對著事物持敬,天人合一,進行冥想……誒!不對!不對啊!”
朱標剛才對宋濂說的這番話,對於後世之人來講,是陳詞濫調中的陳詞濫調。
但對於宋濂來講,卻有著振聾發聵之功!
對這個世界來講,意味著震天動地之變!
陡然間,宋濂眼前一亮,道:“對啊!所謂格物致知,為什麼不能是仔細觀察事務變化的過程,而是對著事物冥思苦想呢?孔聖都說過,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孩子,說不定,你剛才所言,才代表著我儒學的真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