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送什麼禮物給父母(1 / 1)

曾經看過一項調查:過年過節,父母最期待兒女送什麼禮物給他們。答案五花八門,有人選擇經常提醒父母天冷加衣,有人選擇經常跟父母通電話,有人選擇陪父母出去旅遊,甚至還有人選擇給父母一張專用卡,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選什麼的都有,唯獨沒有人選擇經常陪父母吃飯——這就奇怪了,是因為從小到大跟父母在一起吃飯的次數太多了,所以吃飯已經變得無關緊要了嗎?

有一個年輕人,年紀輕輕,便已事業有成。前段時間他送給父母一份禮物,讓大家豔羨不已——禮物是一套價值兩百萬的房子。他對父母說:“我小的時候,咱們家很窮,幾個人擠在一起,我甚至一直到十歲之前還沒有自己單獨的房間。現在我有能力讓你們住得寬敞一點,舒適一點,雖然我不能天天陪在你們身邊,但是你們能幸福地安度晚年,是我最大的安慰。”

這無疑是所有人對幸福的理解:住得寬敞一點,吃得好一點,想幹什麼不會因為“錢”這個概念而受到製約。

親戚朋友們都誇這個年輕人孝順懂事,可是他的父母卻唉聲歎氣:“懂事是懂事,孝順也是真孝順,可是我們住在這麼大的房子裏,卻感覺不到安逸,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有時間,什麼時候回家看我們,什麼時候能和我們一起吃個飯。他永遠都是忙。我們也能理解,在外麵做事不容易,可是上次,他爸爸犯了心髒病,幸好搶救及時,若就此一命嗚呼,住再大的房子,手裏有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還不是要留遺憾在心裏?”

我想起前段時間,朋友聚會時,大家討論父母過生日,到底送什麼禮物好?

現今社會,物質極大的豐富了,吃的、喝的、穿的、戴的,好像什麼都不缺,所以每年父母過生日時,這份生日禮物著實費些思量。

有人說:“我給母親買了護手霜。母親每天在家裏幹的活兒最多,洗衣,做飯,洗碗,手變得粗糙不堪,所以我買了護手霜送給媽媽。”

也有人說:“我給父親買了老花鏡。我父親的眼睛越來越糟,報紙上的字都看不大清楚,所以我給父親買了老花鏡。平時可以讀讀書、看看報,老人家也能打發時間。”

還有人不好意思地撓撓頭,說:“我什麼都沒買,每次都直接塞點錢給父母。”

盡管聽上去大家的禮物各不相同,但總體感覺就是溫馨、主題突出、暖意融融。坐在角落裏一直沒怎麼說話的一個朋友突然說:“每年我父母的生日,我什麼禮物都不買。生活條件好了,家裏什麼都不缺,所以我沒有買禮物。”

他的話,讓大家麵麵相覷。安靜了一小會兒,有人指責他:“你也太摳門了吧?買個小禮物能花多少錢?不缺吃不缺穿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什麼禮物都不買?盡管每次父母都罵我亂花錢,但我知道,每次父母收到禮物,心裏都特別高興。父母生我們,養我們,一輩子不容易,禮物大小不限,禮物多少不拘,就是個心意,就是讓父母知道我們的心裏一直是愛他們的。”

角落裏的那個朋友理直氣壯地說:“我沒有買禮物,是因為我每次都把自己當成最好的禮物,送回家去給父母看看!不管那一天有多忙,不管那一天在哪裏,我都會趕回家,陪父母吃一頓飯,聊聊天,讓父母看看,我依舊健康,依舊陽光,隻為讓父母少一些牽掛,多一些安心。”

大家都不再出聲,一下子安靜下來。我想起那道很出名的親情計算題,報紙上,雜誌上,網絡上,都曾有過這樣的親情計算:如果一個在異地工作的孩子,半年能回家探望父母一次,或者一年能回家探望父母一次,父母在餘生還能見上幾次。每一次想起這道親情計算題,心情都會莫名地憂傷起來,仿佛離愁在即。

有的人,即使住得離家很近,也常常因為各種理由,比如工作忙、事情多、心裏煩等一些小由頭就不回家。打一個電話問候一下,就心安理得地自己找樂子去了,根本不能體會父母在家裏望穿秋水的那種心情。

常回家看看,什麼都不用買,什麼都不用帶,父母盼望的不是你能帶回什麼奇珍異寶,不是你能帶回什麼山珍海味,父母盼望的就是你這個人能經常回家看看。你,就是最好的禮物,父母一定會高高興興地接納你這個禮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