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大光穀(1 / 3)

世界一流的高精度等離子切割機、四個國際電聯標準,中國第一根光纖、第一個光纖傳感器、第一台半導體激光器,中國第一家國家級的光電子產業基地……這些“第一”都有一個共同的誕生地——中國光穀。光穀,已成為武漢科技創新的製高點、中國IT行業的新一極,為武漢市的經濟快速發展裝上新的引擎。

一、“光穀”——中國光電子之都

20世紀末,繼IT產業之後,世界光電子產業勃然興起,成為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的最新前沿領域。30年前,中國第一根光纖從武漢南望山拉出,武漢成為光電子產業前沿陣地。慢慢地,這裏成了中國最大的光纖光纜、光電器件、光通信技術、激光產業基地,“武漢??中國光穀”應運而生,光電子產業成為光穀的絕對主導產業。

當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競相製定應對措施迎接光電子時代到來之際,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的趙梓森院士多次提出在武漢構建“中國光穀”的設想,並聯名26位院士向國務院提出該項建議。

湖北省、武漢市的決策者們也高瞻遠矚,以超前的戰略眼光和膽識,審時度勢,搶抓機遇,以光電子信息產業來發展地方經濟,努力實現湖北省的重點跨越。2000年5月,省、市領導作出建設“武漢·中國光穀”的重大決策。2001年,原國家計委和科技部正式批複同意依托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建設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即“武漢·中國光穀”。最終,“中國光穀”花落武漢,開啟了武漢市光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時代。

中國光穀的建設與發展凝結了幾屆國家領導人、部委領導、省市領導以及社會各界的智慧與支持。自光穀開建以來,先後有多位國家領導人視察光穀,2005年8月,時任國家總書記的胡錦濤同誌視察武漢光穀,充分肯定了光穀通過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發展特色高新技術產業的做法。同年6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同誌視察北京中關村時,專門講到要把武漢東湖高新區的光電子信息產業做大做強。

“中國要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關鍵技術要靠自己。”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光穀的時候如是要求。他勉勵道,中國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建成現代強國之時,自然就是大師輩出之時,期盼中國光穀湧現更多優秀科技人才。這給正處於上升期的光穀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責任之重,其任務之艱,可見一斑。

湖北省委領導對光穀更是寄予厚望,在2012年光穀調研時指出,“光穀一定要瞄準世界一流,打造創新之穀,為建設科技武漢,推動全省科技創新作出示範和表率”,給全國起步最早,國家三大自主創新示範區之一,全國唯一光電子產業基地——武漢中國光穀打了一劑強心針。

半城江色,半城湖光。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就依偎在這裏,自1988年成立以來,迎著中國的改革大潮,依托境內雄厚的科教資源,順勢而為,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成績卓著,成功進位全國開發區前三甲。它是光穀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為光穀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已成為中國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品牌。

新世紀以來,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發展獲得更大的突破。2009年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為繼北京中關村後我國第二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之後,不斷推進示範區各項試點工作,啟動了股權激勵、科技成果轉化、科技金融創新、“人才特區”等試點持續創新。據統計,2013年,東湖開發區企業總收入達到6517億,躍居全國第三位,落後於北京中關村和深圳高新區。

科教優勢是光穀發展的重要優勢,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財富。光穀充分發揮區域科教優勢,整合國內外資源,堅持走自主創新、發展特色產業之路,搶占全球科技領域的“製高點”,用光的速度演繹新的輝煌,實現了超常規和跨越式發展。實現企業總收入由2000年的252億元上升到2013年的6517億元,工業總產值由2000年的213億元上升到2013年的5086億元,形成了以光電子信息產業為龍頭,生物產業、新能源與環保產業、現代裝備製造業、研發與信息服務業競相發展的產業格局。

如今的光穀是中國光電子信息技術實力最雄厚的地區,最大的光纖光纜及光電器件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術研發基地、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這裏聚集著2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50多所國家級科研院所,是中國智力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中國光穀”的發展曆程堪稱武漢發揮比較優勢,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經典之作”。

美國舊金山市市長李孟賢在2013年友好訪問光穀後大發感歎,對光穀的高新技術讚歎不已。認為光穀發展的光纜光纖技術、生物科技、軟件等領域,均具備了和矽穀相同的框架,“光穀在向矽穀靠攏。”並且,他樂觀預計,“光穀5年趕上矽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