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縣城之遇 誰做笑鵬之鷯(1 / 2)

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索微信公眾號“qdread”並加關注,給《索遠》更多支持!

光陰如水,波瀾不興。

過了豐收的秋季,大家的生活又回到之前的軌跡。嶽泉終是無法安心接受先生的饋贈,拿出了平日裏積攢的壓歲錢買了紙筆墨硯,用幾天時間抄錄了一遍。好多字不識得,紙張亦有限,不能浪費,就先在院中沙地上練習,到練得頗具幾分季先生味道了才抄到紙上。一筆一劃,也頗有板有眼。

而在抄寫的過程中,那種冥然空明的意境也時時會降臨到他身上。於是嶽母在這兩日總會看到自己兒子提著筆發呆的模樣,向他詢問了後倒也不反對。時宋朝雖民力恢複,但是邊陲地界仍外患不休,王朝內部大部分地區也沒有達到歌舞升平的地步,因此休養生息的政策在而今依舊延續著。這也正是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以道家在當世的地位頗高,與儒儒釋兩家並舉,即使有些勢弱也弱不到哪去,江湖草野中修道之人更不知凡幾,隻是大多是隻修義理,無有修為,終其一生也未能超脫凡籬。

在嶽泉將《道德經》還給季先生時,看到季先生臉上露出一種莫名的表情。他讀不懂,隻得恭謹告退,身後仿佛傳來若有若無的一聲歎息,也沒有在意,隻興奮地摸了摸自己懷中親手抄些的《道德經》,這是他自己的書,也是他的第一本書。為此,他興奮了整整三天。

這事嶽泉雖有心隱藏,但到底是孩子,財不外露和大出風頭兩者之間他隻堅持了幾天就完全倒向了後者,也確實在眾人中掀起了一時風潮。但他到底高估了大家對於這本道家經典的熱情,隻過了開始的好奇階段就多不再理會。倒是楊俊很是感興趣地借走過兩天,後來當嶽泉忍不住向他討要時才知道原來他壓根沒怎麼看過。他看到嶽泉這樣珍重的樣子,反輕笑他沒出息,說甚他是要學真正的仙法,怎能為這樣的世俗經典所迷,還勸嶽泉也別太過投入了,如何如何,叫嶽泉都不知如何應對,隻得搪塞過去。

在眾人中,唯一同嶽泉誌趣相投的也就隻方文奇了。嶽泉倒是很願意借書於他,隻是他人雖小,規矩也大,一個鄉村小家族的偏生的傲,寧等家裏人的書也不借嶽泉的,又不敢向先生去借,一來二去之間嶽泉亦不再理會。

幾個月學習下來,終於今年的學業也要結束。臨近年關時候,山村小地雖無城市氣象,亦開始繁忙。在放假之前,季先生說他不日也要去縣城裏置辦年貨,問有哪個孩子想陪他一道的,大家自家裏獲得允許後紛紛表示願往,而季先生隻從中挑選了三人,主要是怕人多了照顧不過來,其中就有嶽泉。

對於自小翻山涉水的農家孩子而言,幾十裏路還是不成問題的,而季先生也是遍遊河山的人物,這點體力也是有的。就兩條腿,在天色未明時出發,幾個時辰到達。

雖然不是第一次來縣城,但摩肩接踵的人流,繽紛林立的店鋪,規劃整齊的街道,充斥耳廓的聲音,這一切都叫嶽泉等人震撼。一同而來的王大柱倒是首次來縣城,邊走邊看邊愣神,好久才緩過神來。

這時,迎麵走來一群剛身著儒袍的少年學子,相互間出口經典,閉口名言,似是爭論著什麼,而對於迎麵走來的嶽泉四人一點也沒有在意。這本就擦肩而過的事,但是王大柱見此卻突然感慨了一句:“若我也能像他們一樣該有多好啊。”

那群少年學子是聽到了他的話的,但都沒做什麼反應。看衣著氣質,就能知道對方幾人都是鄉下地方來的,根本沒有上前攀談浪費時間的必要。而就當他們都要走過去時,其中一人突然道:“諸位請慢,我有辦法證明我們一方的觀點是正確的。”

其他人聞言都是饒有興趣地停了下來看他的表演。隻見這位說話的少年米白色儒袍,長得精神有餘,更顯幾分銳氣。他過來直接叫住了嶽泉四人,雖然沒有頤指氣使,但也絕稱不上客氣地問王大柱道:“喂,你剛剛不是說想跟我們一樣麼?那你說說你為什麼想跟我們一樣。”

嶽泉眉頭一皺,但想到還有季先生在旁,也安下心來。王大柱更是表現出了惶恐之色,一臉求助地看向季先生。對此,季先生倒是溫和一笑,衣著雖樸素,自由一股正氣凜然。他笑著答道:“不知這位小兄弟叫住我這個學生所為何事?”

見季先生這副不卑不亢之態,這位少年有些心裏發虛,終究是小孩,原來碰到的鄉下地方的人對於城裏如他這般的一看就是顯貴之後就算不畏懼也大都選擇息事寧人地忍過了,倒是第一回碰上這般有理有據的人物,一時不知如何作答。但他又不想在同伴麵前弱了氣勢,因而隻得色厲內荏地道:“我問的是他,幹你什麼事?”

到底是少年學子而非紈絝之流,他不知道他這樣一說本身已是露了怯。季先生走南闖北,閱盡風塵,自然看透了他的底。然而不待季先生再做回答,王大柱卻已經自己“叛變”地回答了:“各位公子,我剛才說的想和你們一樣是想這樣就能夠每天不用幹活,舒舒服服地活了,應該沒有惹著你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