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時間到了快要放學時候,季先生說話了:“接下來,我要教給你們一個小方法,叫‘心齋’。你們有誰知道莊子麼?”
“我知道,莊子是戰國時候道家的一個大人物,叫莊周。”立即有學生答道。
“嗯,那麼有誰知道他寫的一篇《莊子·人世間》呢?”
《人世間》?嶽泉心下一動。但這個問題對於這些孩子而言未免太過為難,眾人麵麵相覷。
季先生也不介意,開始侃侃而談:“莊子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唐時為玄宗皇帝奉為“南華真人”,戰國時期宋國蒙人,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其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但根本還是同歸於老子,世稱‘老莊’。
“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七篇為莊子所作,外篇十五篇和雜篇十一篇一般認為是其門人和後學者的偽作。《人世間》就是內七篇之一。”
頓了頓,見大家仍全神貫注在聽,季先生接著道:“《人世間》中莊子講了三個故事。我要講的‘心齋’就出自第一個故事,乃是他假托儒門的顏回和孔子所作的。之前的內容太過冗長,而且多是他為道家自賣自誇的言論,我就不贅述了。說道‘心齋’,故事中是這樣說的:
“回曰:“敢問心齋。”這是顏回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心齋’。
“仲尼曰:‘若一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孔子回答他說:‘你必須摒除雜念,專一心思,不用耳去聽而用心去領悟,不用心去領悟而用凝寂虛無的意境去感應!’
“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耳的功用僅隻在於聆聽,心的功用僅隻在於跟外界事物交合。凝寂虛無的心境才是虛弱柔順而能應待宇宙萬物的,隻有大道才能彙集於凝寂虛無的心境。虛無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齋’。”
“······”
聽不懂。
不懂。
懂······
季先生和群小大眼瞪小眼的,這畫麵頗有幾分詭異。
“咳咳。”季先生輕咳兩聲。這在他預料之中,本來說這些也不是要求學生聽懂,隻是要他們了解個大概出處罷了。
雖然孩子們沒聽懂季先生說的意思,但並不妨礙他們繼續傾聽的熱情。季先生說話的語調、語速、嗓音等等都掌控得極好,能讓一無所知的人也沉浸到他的講述中去,這也是一種能力。
隻聽他繼續道:“之後,莊子又借孔顏之口對心齋進行了一番闡述與誇讚,當然了,還是自誇的成分較為多些,你們聽下感覺下是否如此吧。
“後來,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顏回對孔子說:‘我不曾稟受過‘心齋’的教誨,所以確實存在一個真實的顏回;我稟受了‘心齋’的教誨,我便頓時感到不曾有過真實的顏回。這可以叫做虛無空明的境界嗎?’
“是不是有點邀功的味道?然後呢,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
“對於顏回的疑問,孔子這樣說:‘你對‘心齋’的理解實在十分透徹。我再告訴你,假如能夠進入到追名逐利的環境中遨遊而又不為名利地位所動,衛君能采納你闡明你的觀點,不能采納你就停止不說。不去尋找仕途的門徑,也不向世人提示索求的標的,心思凝聚全無雜念,把自己寄托於無可奈何的境域,那麼就差不多合於‘心齋’的要求了。’”
以季先生的學識,自然不會真的認為莊子著文中是有意自誇。隻是古文於孩童而言本就晦澀,若照本宣科,難免讓孩子感覺興趣缺缺,故而便刻意嘩眾取寵似的說些是“自誇啊”、“邀功啊”什麼的話,勾起孩子的好奇心與玩心,好教他們更好地學習。
很多時候隨著教習的深入,常會遇到些有悖於之前階段所學的內容。細細較之,會發現兩者其實都無錯,隻是適用的範圍有所變異,是一個從特殊到普遍,從小範圍到大範圍變異的過程,也是一個進步發展的過程。
季先生熟諳其中道理,日常教學中也是有意無意安排著類似鋪墊打趣而後又推翻分析的內容,教孩子自己也能有理解判斷的能力。雖然時日尚短,看不出什麼變化,但種子已經埋下,終也能期待發芽乃至長成的一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