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大清出了個胡雪岩(1)(1 / 3)

縱觀曆史,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規律:特殊時期容易造就特殊人物,而特殊人物又能在曆史畫卷上塗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清朝發展到道、鹹年間,舊的格局突然受到衝擊。洋人的堅船利炮,讓一個自以為至尊無上的帝國大吃苦頭,隨之而來的是長達十幾年的內亂。這個時候,胡雪岩粉墨登場,他駕馭時勢的能力堪稱絕代,因而能夠先人一著,從容應對。和紛亂時事中茫然無措的人們相比,胡雪岩的優勢便顯現出來。

一 胡雪岩的那些事兒

在一個重農輕商的國度,在大清這座大廈即將傾頹的時候,胡雪岩卻如霹靂一樣橫空出世!

在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曆史中,“成功商人”寥若晨星,這是為什麼呢?主要在於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經商是“賤業”!

中國過去是個重農輕商的國度,古代的四大行業,士農工商,商業是排在最後的。一提起商人,人們便會想到“無商不奸”、“為富不仁”之類,從對商業和商人的歧視這個側麵,也說明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極不發達。

《史記·貨殖列傳》是古代唯一一篇專門為商賈立傳的作品,這在當時和之後近兩千年的時間裏,可謂驚世駭俗。雖然司馬遷的思想是先進的,但迫於世俗的壓力,他特意將《史記·貨殖列傳》放到全書的最後,以示商人地位連算卦、看相的都不如。即使這樣,他仍為一些“正人君子”所不容。如班彪、班固父子便認為司馬遷為商賈立傳是“輕仁義而羞貧窮”、“崇勢利而羞賤貧”。

然而有趣的是,盡管古時的統治者都重農輕商,商賈在社會上的地位很低,商業卻仍是致富最快、富有吸引力的一個行業。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引用了一句當時的俗語:“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這句商諺所總結的規律,可以說亙古不變,直到今天也不過時。

根深蒂固的“賤商”思想導致了中國商業活動的長期停滯,但在艱難的環境中,中國商人頑強地生存著,那幾顆“晨星”至今仍閃耀著不可磨滅的光芒。回顧一下他們的經商曆程,總結一下他們的商業經驗,對今天應當不無裨益。

1. 先輩們開創了“仁義經商”之路

據史籍記載,在胡雪岩之前,我國曾出現過幾個極具影響力的巨賈,他們是商祖陶朱公、儒商鼻祖端木子貢、治生祖白圭、白衣天子沈萬三。

在民間,範蠡被公認為“商祖”,受到經商者的參拜。在曆史上,經商成名的人頗多,比範蠡早的經商者也有不少。但是,“商祖”卻隻有一個,那就是陶朱公,即範蠡。

範蠡是春秋末期越國的大政治家。在越國被吳國滅亡時,是他提出降吳複國韜光養晦之計策,並隨同越王勾踐一同到吳國為奴,千方百計幫助勾踐回國,成為輔佐勾踐滅吳複國的第一謀臣,官拜上將軍。

但當勾踐複國之後,範蠡萌生退意。他到了當時的商業中心陶(今山東的定陶縣)定居,自稱“朱公”,人們稱他陶朱公。他在這裏既經營商業,又從事農業和牧業,很快就表現出非凡的經商才能。在十 九年內有三次賺了千金之多。但他仗義疏財,賺了錢,就從事各種公益事業。他的行為使他獲得“富而好行其德”的美名,成為幾千年來我國商界的楷模。

儒商鼻祖端木子貢,即孔子的學生子貢,他不僅在學業、政績方麵有突出的成就,而且在理財經商上有著卓越的天賦。《論語·先進》載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意思是說,顏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卻窮得叮當響,連吃飯都成問題,而子貢不安本分,去囤積居奇,猜測行情,且每每猜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亦載:“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資……家累千金。”這裏的“廢舉”是指賤買貴賣,“轉貨”是指“隨時轉貨以殖其資”。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子貢依據市場行情的變化,賤買貴賣從中獲利,成為巨富。由於子貢在經商上大獲成功,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以相當的筆墨對這位商業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白圭,東周洛陽人,因擅長經商致富而名滿天下。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對其事跡有詳細記載,並稱白圭為“治生祖”。白圭認為,一個商人要具備“智、勇、仁、強”四個條件,這也可以說是他之所以能經商致富的要訣。“智”即要有權變;“勇”即要決斷;“仁”即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強”即堅守時機。他曾這樣說過:“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疆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

白圭是一代商業大師,後世商人把他尊為本行業的祖師爺。宋景德四年,真宗皇帝封白圭為“商聖”;民間稱白圭為“人間財神”,並設神牌供奉。

白衣天子沈萬三,名富,字仲榮,元末明初人。關於沈萬三發財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墾殖說”、“分財說”和“通番說”三種。

沈萬三“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業弗替;嚐身帥其子弟力穡”,後得到汾湖陸氏巨資,更由於“治財”有方顯示了他出色的“經濟管理”才能,有了致富的本錢和根基。沈萬三在致富後把蘇州作為重要的經商地,他曾支持過平江(蘇州)張士誠的大周政權,張士誠也曾為沈萬三樹碑立傳。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萬三助築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兩個兒子的官;在南京還建造了“廊廡”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樓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