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猶豫了很久,最後放棄買火炮。原因是浙江已有一個炮局,由龔振麟、龔之棠父子主持。浙江炮局主要就是製造土炮。他們製造的土炮自然趕不上西洋的“落地開花炮”,但畢竟是自己造的炮。胡雪岩認為,如果他買進西洋炮,由於西洋炮威力大、質量好,必然要頂掉浙江炮局製造的土炮,因而也勢必侵害炮局的利益,引起炮局的妒忌。龔氏父子本來就得到浙江大吏黃撫台的重用。他們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定會利用自己多年建立起來的影響,大肆挑剔洋槍洋炮的弊端,反對浙江購買洋槍洋炮。如此一來,不僅洋炮買不成,連洋槍恐怕也買不成了。基於這種世故人情的考慮,胡雪岩決定舍炮而不買,隻買洋槍,這樣就避免了觸及炮局的利益。他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經營項目,另辟市場,不至於引起同行的反對。
龔氏父子對胡雪岩的做法大為感動,視胡雪岩為真心朋友。
雖是同行,卻能做到和平共處。這是胡雪岩為了生意的成功而尋求的外部環境。他的以槍舍炮的做法,看似縮小了自己的市場,卻是為了開辟另一市場而作出的必要讓步。在這一新市場上,他不會遭到反對,也沒有惡性競爭,從而營造出良好的經營空間,更大限度地贏得利潤。
做生意時,同行之間經營內容相同,這也就意味著要分享同一市場。對同一市場的分享,也就是利益的分享。因此,同行間的競爭也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而為了各自利益,同行間互相嫉妒到傾軋、競爭,成了同行間的常事。在競爭中,或者一方取勝,另一方被迫稱臣;或者兩敗俱傷,第三者得利;或者一時難分勝負,雙方維持現狀,醞釀新一輪的競爭。這似乎是我們都能理解的,也似乎是我們大家都能認可的市場規律。
然而,胡雪岩走的卻是第三條路。他時時顧及同行的利益,既為別人留餘地,也給自己開財路,保持了穩定的經營,達到了雙贏的局麵。
2. 保證漕糧北運,義交江湖朋友
在胡雪岩生活的時代,經商必然要麵對一種特殊的勢力,那就是江湖幫派力量。在晚清亂世中,江湖幫派力量因社會管理的混亂和社會矛盾的激化與複雜而生,逐漸成為社會上一種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在當時的時代,要行商,就不可避免地要與江湖勢力打交道。
胡雪岩麵臨的幫派勢力,既包括漕幫這樣的舊勢力,也包括像小刀會這樣的新勢力。胡雪岩對小刀會,像對待太平軍一樣,他幫助官府來鎮壓他們,以確保自己的商業利益不受損害。對漕幫,以取得信任、共同受益的態度處之。
胡雪岩是如何結交江湖力量的呢?他善於對症下藥,抓往一個“義”字,給予對方充分尊重,並曉以利害,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
王有齡初到海運局,便接到漕糧北運的任務。糧運關涉到地方官的官聲,督撫黃宗漢催逼甚緊,前一年還為此逼死了藩司椿壽。
按照胡雪岩的主意,這個任務說緊也很緊,說不緊也不緊。辦法是有的,隻需換一換腦筋,不要死盯著漕船催他們運糧,那樣做出力不討好;改換一下辦法,采取“民折官辦”,帶錢直接去上海買糧交差,反正催的是糧,隻要目的達到就可以了。
通過關係,胡雪岩找到了鬆江漕幫管事的尤五。
在談生意的過程中,胡雪岩發現,雖說漕運漸衰,漕幫勢力大不如前了,但在地方運輸安全諸方麵,還非得漕幫出麵不可。這是一股閑置起來有待利用的勢力,運用得好,生意做得順遂;如果忽視了這股勢力,一不小心就會受阻。
況且各省漕幫互相通氣,有了漕幫裏的關係,對王有齡海運局完成各項差使也不無裨益。一旦有個風吹草動,王有齡也不至於受捉弄,損害官聲。
所以,和尤五打交道,胡雪岩不但處處留心照顧到鬆江漕幫的利益,而且盡己所能賣人情給尤五。加上胡雪岩一向做事一板一眼,說話之際特別留意,給尤五的印象是,此人落門落檻(意為做人光明磊落、辦事爽快果斷——編者注),值得信任。
有了這個印象,“民折官辦”購糧一事辦得很順手,尤五也把胡雪岩尊為門外兄長,凡事請教。
後來表明,尤五這股江湖勢力給胡雪岩提供了很大方便。胡雪岩在王有齡當任時做了多批軍火生意,在負責上海采運局時,又為左宗棠源源不斷地輸入新式槍械彈藥。假如沒有尤五提供的各種方便和保護,這一切根本無法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