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小商要做事,中商要做勢,大商要做人(4)(1 / 2)

一個沒有信用的人,就好比牆上的蘆葦,終究站不住腳。而一個有信用的人,不論在什麼情況下,因為你有重信守約的好名聲,別人自然會格外地相信你。這樣一來,你在無形中就為自己積累了一筆巨大的財富。胡雪岩身為商人,他深深懂得信用的重要性。隻有懂信用,才有不斷的財源,才會有立身之本。

胡雪岩的錢莊剛開業不久,就接待了一位存入阜康一萬二千兩銀子,卻不要利息也不用存折的特殊客戶,這位客戶就是綠營軍任千總軍官的羅尚德。羅尚德是四川人,在老家時是一個賭徒,訂下婚約卻不提婚期。因為平時好賭,前後用去嶽丈家一萬二千兩銀子。最後,嶽丈提出,隻要羅尚德同意退婚,他所欠的錢就一筆勾銷,不用他還了。

羅尚德也算得上是一個有血性的人,嶽父的舉動大大刺激了他。他不僅同意退婚,還發誓做牛做馬也要還上這一萬二千兩銀子。羅尚德後從役投軍,辛辛苦苦地熬了十三年,終於做到六品武官的位置。自己省吃儉用,積蓄了這一萬二千兩銀子。如今,接到命令要到江蘇與太平軍打仗,沒有親眷可以相托。因聽人說起阜康錢莊的老板胡雪岩為人很講義氣,慕名將銀子抬到阜康,直接要求見胡雪岩麵談。他相信眾口一詞的阜康必會重信譽,所以不要利息,甚至連存折也不要。因為自己要上戰場,生死由命,存折放在身上也是一種麻煩。

胡雪岩聽羅尚德詳述此情後,很感動,便建議羅尚德存一萬兩銀子定期。雖然對方不要利息,但仍然以三年定期存款的利息照算,三年之後來取,連本帶息一次付給一萬五千兩銀子。另外二千兩銀子作為活期,隨時都可以支取。所有這些存銀都要立上存折,因羅尚德不便攜帶,暫由劉慶生代管。

羅尚德很欽佩胡雪岩的做法,回到軍營後講述了自己在錢莊的經曆,阜康的聲譽一下子就在軍營中傳開了。許多綠營官兵甘願把自己多年積蓄的薪餉長期無息地存入阜康錢莊。

此後的事情,胡雪岩做得更好。後來,羅尚德戰死在沙場,陣亡前,委托兩位同鄉將自己在阜康的存款取出,轉交給老家的親戚。羅尚德的兩位同鄉以為阜康錢莊會賴掉這筆賬,因為一來他們沒有憑據,二來又不是羅尚德本人來取現銀。在這一點上,胡雪岩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至誠君子,做法實在是仁義盡至。阜康隻是為了證實他們確實是羅尚德的同鄉,讓他們請劉二這個雙方的熟人作了證明,沒費一點周折就為他們辦理了手續,還為他們照算了利息。

信用、信義實際上是一個人立身行事之本。被稱為“亞聖”的孟子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不能仗義而行、全無誠信可言的人,一定會為眾人所不齒。

不講誠信無異於隻顧眼前利益、殺雞取卵。智者應該將眼光放遠,從誠信著手。損害信用,必然會失去主動。一個沒有信用的商人,是不可能取得別人信任的,也無法在商界立足。

要知道,損害自己的信用無異於在拿自己的人格做賭注。胡雪岩身為商人,懂得信用的重要性。隻有懂信用,才有不斷的財源,才會有立身之本——有一個好名聲——商人應該以誠信為經商之本,用誠信之水來灌溉自己的商業王國。這樣一來,當你做其他生意的時候才能做得開。其實,這也是因為胡雪岩生意剛開頭,需要樹立誠信。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各種“開業酬賓”,隻要這個誠信樹得好,就會財源滾滾。

3. 知恩要圖報

從古至今,中國流傳著各種各樣知恩圖報的故事——尤其是發生在那些讀書求功名的儒士身上的故事。胡雪岩雖並非儒生,但在他的身上卻能體現出儒士的風雅。

胡雪岩做學徒時,他的一個好朋友從老家來杭州謀事,病倒在客棧中。房租飯錢已經欠了半個月,還要請醫生來看病。

胡雪岩薪水微薄,但又不忍心看著朋友困頓無助。出於無奈,胡雪岩隻好向他的另一個朋友求助,偏巧那個朋友出了遠門,隻有他的妻子在家。胡雪岩隻好問朋友的妻子,看她能否幫一個忙。朋友之妻見胡雪岩雖落魄,那副神氣卻不頹喪,就毫不猶豫地借給他五兩銀子。

胡雪岩很感激,從手腕上脫下一隻鳳藤鐲子,對朋友妻子說:“現在我境況不好,這五兩銀子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還上。不過,我一定會還。鐲子連一兩銀子也不值,不能算押頭,不過這隻鐲子是我娘的東西,我看得很貴重。這樣做隻是提醒我自己,不要忘記還人家的錢。”

很長的時間裏,胡雪岩都沒有掙到五兩銀子,一直到他開了自己的錢莊之後,才還了這五兩銀子。朋友妻子要把鐲子還給他。胡雪岩說:“嫂子,你先留著。我還的隻是五兩銀子,還沒有還你們的人情。現在你們什麼也不缺,我多還幾兩銀子也沒太大意義。等將來有機會還上您這份人情了,我再把鐲子取走。”

後來,這位朋友在生意上遭人暗算。胡雪岩聞訊後奮力相救,朋友才幸免於難。朋友之妻再次還鐲子,胡雪岩這才取回那隻鳳藤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