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先舍後得,倚靠大樹就先培養小樹(5)(1 / 3)

當時,上海的局勢很不穩定。上海不穩定的因素主要來自兩個方麵。一是上海“小刀會”起事。當時,上海實際上分為兩部分:一個是上海縣城;另一個是外灘的外國人租界,也稱“夷場”或“洋場”。洋人曾經接濟過“小刀會”,租界因此並未受戰火影響,但“小刀會”起事以後占領縣城,終成租界的掣肘之患。二是由於洋人資助“小刀會”,與太平軍從事軍火交易,惹惱了清政府。於是,清政府決定限製洋人在上海的生意,頒布了禁止絲茶運往上海的政令,並決定在上海設立內地海關,增加關稅。而洋人似乎也在與清政府較勁,關係變得很僵。受這兩種因素影響,上海的進一步繁榮就受到很大的製約。

不過,這也不是說沒有回轉的餘地。能夠調停的關鍵,是洋人與清政府都不想長久僵持下去。對於洋人來說,如果一定要與清政府僵持,他們在上海的生意必將全麵受到影響。比如,現在洋人急需的茶與絲,由於貿易禁令,貨源斷絕,就隻能在上海高價購進。而清政府主要也隻是惱恨洋人資助“小刀會”和賣軍火給太平軍才發出禁令的。從實際利益來說,如果真正斷了洋商的生路,清政府也斷了一條財路,起碼關稅就要少收許多。

胡雪岩要在上海設立阜康分號,要在上海做房地產生意,要在上海開米行,甚至還想在上海開戲院、茶樓。而所有這些生意,必須有一個基礎,那就是上海一定要保持繁榮的勢頭,而要保持上海的繁榮,首先必須設法使上海穩定。

因此,胡雪岩想充當調停人的角色。他認為,朝廷與洋人的爭端絕不會長久。如果僵持下去,洋人固然要受損,但上海市麵也會蕭條,最終會兩敗俱傷。他要做的是,在朝廷與洋人之間調解,把彼此發生爭端的原因消除,叫朝廷相信洋人,也叫洋人相信朝廷,這樣才能使上海市麵熱鬧起來。那時,開戲院、茶樓也好,辦房地產也好,才會無往不利。

於是,胡雪岩做了兩件事。一是把自己囤積的生絲盡快脫手。這些絲本來是他準備在銷洋莊的過程中用來控製市場、壟斷價格的一批絲。胡雪岩在這個時候脫手的目的,是要向洋人做出一種友好的姿態,因為洋人在中國做生意比較重視中國商人的態度。二是去蘇州拜見江蘇學政何桂清,搭上官場的路子,在官場找到出麵調停的人。在胡雪岩看來,如果有得力的人出來做這件事,平息朝廷與洋人之間的爭端,事情並不是辦不到的。

結果,他真說動了何桂清。何桂清借進京捐巡撫之職的機會說動朝廷,朝廷便取消了貿易禁令,使上海市麵重新熱鬧起來。

對於生意人要不要自覺去幫助維持市麵,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也許會覺得生意人隻管做生意,沒有義務也沒有能力去幫助維持什麼市麵。隻要自己有手腕,能夠把握住機會,市麵平靜有市麵平靜的錢可賺,亂世有亂世的錢可賺。這話也不能說沒有道理。胡雪岩也說過,亂世之中,生意很難做。不過,越是難做就越是有機會做好。

但是,無論如何,做生意總與市麵的環境相關,與時局的安定與否相關。亂世之中,也許確實能夠給人提供許多崛起的機會。但從根本上說,事業的發展還是需要穩定的社會環境,需要平靜的市麵。就社會的總體購買力而言,治世比亂世要大得多。隻想在亂世之中找機會,甚至惟恐天下不亂,這隻是一種投機者的想法,這樣的人不會有大出息。

五 中西貫通,培植“洋場”勢力

海禁初開之時,懂得與外國人打交道的沒有幾個。胡雪岩憑著自己的聰明和古應春等人的幫助,與外國人周旋鬥智,在與外國人進行的絲、茶以及軍火交易中大發其財。

胡雪岩借重的另一個勢力就是洋人。按照胡雪岩的說法,他的成功得力於兩個局勢的大轉變:第一個是太平天國運動,第二個是海禁大開。兩者共同促成一個紛紛攘攘的亂世,而胡雪岩是典型的亂世英豪,善於應對亂世,把握方向,整頓秩序。

胡雪岩對洋場的利用,也正得力於他這種能力。

胡雪岩在洋場勢力的確立,首先是做絲繭生意時,就遇到了和洋人打交道的事情。其次是他主管了左宗棠為西北平叛而特設的上海采運局。

上海采運局可管的事情甚多。牽涉和洋人打交道的,第一是籌借洋款,前後合計在一千六百萬兩以上;第二是購買輪船機器,用於由左宗棠一手建成的福州船政局;第三是購買各色最新的西式槍支彈藥和炮械。

由於左宗棠平叛心堅,對胡雪岩的作用看得很重,洋務方麵均由胡雪岩出麵接洽。這樣一來,便逐漸促成了胡雪岩的買辦壟斷地位。

洋人看到胡雪岩是大清疆臣左宗棠麵前的紅人,生意一做就是二十幾年,也就格外巴結。這也促成了胡雪岩在洋場勢力的形成。

1. 與洋人打交道,選定中間人

在胡雪岩首次做絲繭生意時,就遇到了和洋人打交道的事情。然而,自己與洋人不熟悉,想做成買賣,最關鍵的是要有一個懂洋事務的朋友。不久,尤五托人找到一個在上海灘響當當的人物古應春,約好在酒樓見麵。尤五告訴胡雪岩說,古應春是個很“外場”的人物,不難對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