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胡雪岩來說,他做生意的本來手法是要放遠眼光、放開膽量。他不屑於因蠅頭小利而束縛住身手,他看得遠,心思做得深。
天下大勢他很了解。首先是太平天國運動,由此而引起整個社會的人口大流動、財富大變遷,非一時可以安頓。其次是海禁大開,眼看著洋槍洋炮挾著西方產品滾滾流入中國市場,中國和西方存在巨大的差距,也非一時可以彌補。
胡雪岩不但了解大勢,而且獨具主見。一般人因太平天國運動而惶惶,忙於逃命的、趁機撈一把的都有。胡雪岩看準了,太平軍是不會持久的,官軍早晚要把他們打敗。既然形勢是這樣,渾水摸魚、兩麵三刀、投機取巧,都不是地道的作為。最好的做法,就是幫官軍打勝仗。隻要是能幫官軍打勝仗的生意,哪怕虧本也做。要曉得這不是虧本,是放資本下去。隻要官軍打了勝仗,世事一太平,什麼生意不好做?到那時候,你是出過力的,公家自會報答你,做生意會處處方便。想想看,你還會不發達嗎?
了解大勢了,就好取勢。勢在官軍這邊,自然要幫官軍。隻有昏頭昏腦的那些人,才會不計社會大的走勢,單為眼前有利可圖的幾筆小小生意而斷送大好的前程。
洋人那一邊也是這道理,“洋人雖刁,刁在道理上。隻要占住了理,跟洋人的交涉也並不難辦”。
胡雪岩一開始就定了講道理、互惠互利的宗旨,自然又開了風氣之先,為他商業上的發達作了鋪墊。
有了對這兩個大變動的分析,胡雪岩就逐漸把做生意的力量和心思放在蓄勢、取勢上。看清大形勢,並順應大形勢作出選擇,這是順勢。但是,光有這一點還不夠,跟著大勢走僅僅是順應時勢,胡雪岩還要進一步,他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能控製大形勢的走向,這就是“做勢”。
順勢是眼光,取勢是目的,做勢就是行動。
在官場上,通過資助王有齡、黃宗漢、麟桂、何桂清、左宗棠等人,通過為他們獻計獻策、出力出資,把他們的功名和利益與自己緊緊聯係在一起,從而達到“此人須臾不可離”或者“天下一日不可無胡雪岩”的效果。這樣就取得了官勢。
王有齡、何桂清等的升遷和享樂離不開胡雪岩;左宗棠平定叛亂,建立萬世功名也離不開胡雪岩。
胡雪岩知道他們需要什麼,也就能抓住他們。抓住了這些人,也就抓住了他們做官而自然形成的官勢。有這些靠山在,運糧撥餉,籌款購槍,無一不可堂而皇之地去做。
例如,胡雪岩為幫助左宗棠籌辦船廠和籌措軍餉向洋行借款成功,就很能說明問題。
胡雪岩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國引進資本的商人。而在他之前,政府還沒有向洋人貸款。曾是軍機首領的恭親王曾擬向洋人借銀一千萬兩用於買船,所獲批示卻是:“其請借銀一千萬兩之說,中國亦斷無此辦法。”這種情況甚至讓一向果敢有決斷的左宗棠對向外商借款能否獲得朝廷批準也心存猶豫,還是胡雪岩一番關於當下時勢以及辦大事要懂得乘勢而行的剖析才使他堅定了決心,最後借款一事終於得到朝廷的準許。
同樣是向洋人借款,那時要辦斷不能獲準,而這時要辦卻極可能獲準。這是時勢使然,一則那時向洋人借債買船,受到洋人多方刁難,朝廷大多數人不以為然,恭親王亦打了退堂鼓,自然絕不會再去借洋債。而此時洋人已經看出朝廷決心鎮壓太平天國,收複東南財賦之區,自願借款以助朝廷軍務,朝廷自然不大可能斷然拒絕。二則當時軍務並不十分緊急,向洋人借款買船尚容暫緩,此時軍務重於一切,而重中之重則是鎮壓太平天國,為軍務所急向朝廷提出向洋人借款的要求,朝廷也一定會聽從。三則此時領銜上奏的左宗棠本人手握重兵,且因平定太平天國有功而深得朝廷信任,由他向朝廷提出借款的事情,其分量自然也不一般了。借助這三個條件形成的大勢,向洋人借款一辦便成。
事實上,在官場上的所為,隻是胡雪岩取勢的一部分。光有官勢,並不能使胡雪岩的商業活動達到完美的境地。
在胡雪岩看來,隻要是有利於商業謀利的勢,他都要去爭取,比如以漕幫為代表的江湖勢力,比如商場勢力和洋場勢力。
二 智勇神強,商戰無往而不利
胡雪岩的過人之處是“對事情看得透,眼光夠遠,從不會輕忽小事情”。
胡雪岩獨具的傳奇生平及經商致富之道,源於他忠於人、勤於事的性格,這使他從無到有直至富可敵國;他智勇雙全、膽識過人,在亂世政局中力挽狂瀾;他從經營一己的生意,到參與建立民族的功業,他的性格、手腕與作為,造就其獨特的商道、政功。
要做一個能賺大錢的成功商人,必須有過人的膽識與氣魄。簡單說來,也就是要做別人想不到或者想到了但不敢去做的事情,特別是能察人之所未察,在人所共見的風險中看見人所未見的機遇,並且隻要看準了就要敢於承擔別人不敢承擔的風險。當然,勇毅並不是決斷的唯一因素,這種勇毅是有基礎的,那就是對事情全麵徹底的了解、預見性的眼光、正確的判斷。
胡雪岩的過人之處是把古人的智謀化為商家之道,處處先邁一步,又處處留有一手,終於把握住天下商勢,成就了財富人生。胡雪岩在大時局中練功夫,這才是大商人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