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魂褫氣懾(1 / 2)

我知道轉的有點急,過了這章就不在怎麼寫曆史,開始進入小說情節。另外,無論是支持楊廣的還是批判楊廣的,我都可以保證,我寫的應該是很接近曆史上真正的楊廣了。

我把楊廣在位期間分為四個部分:

即位之後——大業五年,他可以製造光;

大業六年——大業九年楊玄感叛前,雖然有一些流民,但總體上還可稱是鐵桶江山;

大業九年——大業十一年雁門之圍前,情況還是可以控製的;

大業十一年——江都駕崩,其實還是有機會的,不過楊廣自己放棄了。即所謂“魂褫氣懾”!

突厥始畢可汗一時攻不下雁門郡城,而勤王大軍從四方而來,遠在沙漠汗庭的義成公主見到煬帝的使者,派人報告始畢北邊有急。義成公主是隋室為羈縻突厥所特意嫁過來的宗室女,先嫁啟民,啟民過世後按照突厥風俗又嫁給始畢,被尊奉為突厥可賀敦在。這裏要特別說明一下,雁門中有軍民十五萬,不過真正的精銳軍隊應該不超過三萬。畢竟楊廣沒有和突厥大規模交戰的意思。突厥雖然號稱數十萬眾,看似差距極大,但是突厥騎兵擅長野戰不擅攻堅,而全城的官員士卒百姓都奮勇作戰,堅決守衛。

而且作為一個遊牧性質很濃基本上沒有漢化的遊牧民族,突厥的內部是各自為政的,可汗的權利並不是那麼至高無上。對於遊牧民族而言,打劫農耕民族也是一個“日常”的生活方式,吸引大家“同去同去”的東西在很大程度是大家一起去幹一票大買賣。因此在雁門關下攻城的突厥軍隊更應該是始畢的嫡係部隊,其他隨這來的部落更應該是去搶劫其他三十九城了。就是始畢自己也不敢在此投入過大的兵力,以免自己回到草原後地位不保。

九月十五日,始畢解圍而去。

按照大唐原著的說法,是石之軒化身為裴矩誘使始畢的弟弟咄苾做南麵可汗不成又殺始畢的一個心腹幕僚才惹的突厥南下,其實歸根結底,楊隋這幾年來舉止失措國力削弱,怎能擋得住外部的藩屬不起覬覦之心。

楊廣派出小隊騎兵兩千人追擊,俘虜了突厥老弱兩千餘人。

九月十八日,被圍困了近四十天的楊廣一行離開雁門同到太原。為報答獎賞當地軍民的勤王,下詔:“曲赦太原、雁門郡死罪已下”。

這時太原四周反叛義軍四伏,蘇威勸告楊廣說:“今者盜賊不止,土馬疲敝。願陛下還京師,深根固本,為社稷計。”

宇文述見了奏稱:“從官妻子多在東都,便道向洛陽,自潼關而入可也。”楊廣鬆了口氣,隻說自己先去洛陽接百官家眷,然後再回長安,他下令禦駕南歸東都。十月初三,楊廣回到了東都洛陽。

楊廣本人卻並不想回長安,可又怕什麼似的不敢明說自己不回長安。他其實是在害怕他楊家出身的關隴集團,那些手握兵權的臣子,那些聲望卓著的豪門,會不會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於他就如同當年周宣帝一樣死去,而後有人重演他父親當年的舊事。畢竟長安才是關隴集團的根據地。也許現在大家還是忠於楊隋的,不過事情的發展並不是人力所能夠控製的。

甚至有人說整個雁門之圍都是一個巨大的陰謀,這卻是笑話了,關隴集團雖然號稱一個集團,但是各個家族之間包括各個家族內部並沒有太強的聯係,而他們互相之間的矛盾也不少。若是真又強力人物能讓關隴集團如此合作無間,早就把楊廣廢了,自己上位,哪還用如此大費周章。

回到洛陽之後,大臣們發現他們的皇帝變了,在大業十一年雁門被圍之後,他與以前判若兩人。之前他每天上朝,每日都在處理公務。在大業十一年雁門被圍之後,雖然天下越來越亂,他自己也危在旦夕,楊廣卻開始很少上朝,處理公務也開始心不在焉,他不再有任何進取之心。

大業十二年正月元旦大朝會,朝堂上已經見不到任何外國使者朝貢。而且,按例諸郡朝集使這時都應進京朝覲,但由於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占領郡縣,阻隔道路,有二十餘郡的朝集使不能到達東都。這時國內局勢已經相當嚴峻。楊廣始議分遣使者十二道發兵討捕盜賊。

在國家一片混亂、大勢岌岌可危之時,他卻調集十郡數萬兵力,在毗陵郡東南為他建造宮苑,周圍十二裏,內為十六離宮,雖然比洛陽宮苑規模要小,但“奇麗過之”。

在大臣們的眼裏,當今皇上幾乎是換了一個人,先前叱吒風雲,現在優柔寡斷。在楊廣的年輕時代,也擔當過大戰役的主帥,雖然他在其中不是象有些說法那樣毫無作為,但總的來說,這些戰役進行得也非常順利,順利甚至有些運氣成分在內。可是這麼一來,太容易的勝利裏麵,楊廣真正可以學到的東西就有限。最重要的是沒有失敗,楊廣就沒有從中鍛煉出鋼鐵般的意誌,和失敗後重整旗鼓的勇氣與決心。他開始自暴自棄了。這時的楊廣已經和曆史上的形象漸漸重合,已經稱得上是一個昏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