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人在三十歲之前以賺錢為主,但在三十歲之後就要過渡到理財為主。”如今,麵對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的實際情況,已經成為頂梁柱的“80後”們,難道還在稀裏糊塗地過著“月光”的日子嗎?想要給家人更滋潤的生活,想要找到自己的“錢”途,學習理財,刻不容緩。1你被美國老太太忽悠了嗎
本節關鍵詞:貸款,美國老太太,忽悠
話說十幾年前,一個寓言曾經在中國悄然流行:故事的主角是一個美國老太太和一個中國老太太。有一天她們在天堂相遇,中國老太太說:“我攢了三十年的錢,臨終前終於買下了一套大房子。”而美國老太太則說:“我住了三十年的大房子,臨終前終於還清了貸款。”
簡短的故事卻告訴中國人一個大道理:原來消費還有其他形式,原來房子是可以先住後付款的,原來生活可以不那麼窘迫……於是乎,在20世紀末,第一批大大小小的房奴見到有人還在攢錢買房,就會不厭其煩地、一遍遍地講述這個關於“美國老太太”的故事。當然,從今天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飛速發展就可以看出效果是多麼顯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擁向房地產市場,貸款買了房子,“美國老太太”被徹底本土化,並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房奴”。
然而,隨著房價不斷攀升,很多年輕人根本出不起首付。他們買房的頭款不是東拚西湊借來的,就是父母用自己大半輩子的積蓄資助的。每個月的薪水還了貸款之後,僅夠維持基本生活開銷,沒有一絲一毫抵禦經濟環境惡化的能力。
直到金融危機降臨,連上帝都感到驚訝的事情發生了。“美國老太太”住了數十年的房子出現了問題,被銀行收走了。不少人開始深思:我們是不是被那個美國老太太忽悠了呢?
二十八歲的吳銳是一家國際酒店的銷售總監,年薪二十萬,本來小日子過得相當滋潤,單位提供了公寓給他住,每月除了跟好友聚會和寄回家的開銷外,還能有不少剩餘。吳銳會利用這些錢和自己每年兩個月的假期出國旅遊,見世麵、長知識。
可這原本十分美好的一切都在他交了女朋友,買房準備結婚的時候結束了。女友說,結婚後可不能住在公寓裏,也不能租房,一定要有屬於兩個人自己的一套房子。於是,吳銳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積蓄交齊了首付,然後就是每個月四千元的房貸。本來,以他的收入問題應該不算很大,可金融危機波及了很多國際酒店,吳銳失去了工作,隻能換一家規模稍小的國內連鎖酒店,薪水也今非昔比。
過去隻需拿出薪水的百分之三十來還房貸,如今卻要用幾乎是全部的工資來還房貸,這讓吳銳感到了很大的壓力。女友在這個時候也離開了他,選擇了另外一個有錢有勢的男人,這種種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吳銳根本無法接受。他經常坐在自己貸款買來的房子裏回憶曾經自由且富足的生活,想起自己去過那麼多國家,欣賞過那麼多美景,如今卻隻能留守在這間犧牲了自己全部幸福的破房子裏,後悔不已。
如今,很多年輕人都心甘情願地戴上了“房奴”的帽子。一邊為自己做了房東而歡欣雀躍,一邊卻為每月高昂的房貸焦慮不安,以至於這個不舍得吃,那個不舍得買,一再壓縮自己的生活成本,甚至降低生活質量;還要求自己大病不能生,小病不能得;升級做爸爸媽媽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更有少數人為了錢不惜鋌而走險,以生命為代價……這到底是聰明還是愚蠢?提前住進房子到底是為了享受還是為了受折磨?
“美國老太太”曾經是中國消費的榜樣,但麵對金融危機,榜樣也隻能無奈地流落街頭。難道中國的“老太太”們沒有任何反應嗎?相信不隻是“老太太”們,連那些作為中國消費市場主力軍的高薪白領也受到了不小的刺激,以至於很多人都不再衝動地買房,而是保持觀望。誰知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出奇地堅挺,價格並沒有因為觀望的人多了而產生巨大下滑。
其實,不管是“中國老太太”的保守,還是“美國老太太”的超前,這兩種觀念從根本上說都走了極端。我們的幸福生活應該是建立在一種相對穩定的基礎之上,消費觀念過於超前或過於保守都不能讓我們真正獲得優質的生活。
智慧的“80後”既要懂得享受生活,也不能忘了給自己留些“過冬的糧食”,用來抵禦不期而遇的風雪和危機。不單單是購房,在其他消費層麵也是一樣,我們必須明白“量力而行”的道理,既不能被“美國老太太”忽悠,也不能被“中國老太太”束縛,無論偏向哪一方,都將成為我們生命中一項不必要的負擔。
花明天的錢,請量入而出,千萬不要把出這道題的人看成是傻子。
2提前消費,你距離債務危機有多遠
本節關鍵詞:提前消費,債務危機
什麼是“債務危機”?猛然看到這個標題或許你都會以為自己拿錯了書:債務危機不是國家、大企業才會遇到的嗎?怎麼會跟“80後”扯上關係?是的,不僅有關係,而且關係大了去了!
當理財時代真正來到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這種近乎洗腦式的觀念徹底顛覆了我們祖輩的理財觀念。伴隨著電子商務的盛行,信用卡、房屋貸款以及諸多金融理財工具的誕生,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接到像雪片一樣飛來的賬單。與此同時,某個家庭甚至某個人陷入“債務危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提前消費在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方便之餘,也帶來了不小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