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什麼樣的思維,就有什麼樣的人生(1 / 3)

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在思維的支配下完成的,因此思維方式決定了事情的成敗,也決定了我們人生的高度以及人生的方向。隻有方向對了,並堅持不懈地努力,我們才能收獲完美的人生;相反,方向錯了,不管你再怎麼努力,也是白費工夫,因為注定了要失敗。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去偽存真,善於歸納,由表及裏,杜絕停留在事物的表麵上;學會獨立思考並善於發問,不人雲亦雲;也學會多角度思考,讓自己擁有創造性的思維,不要讓自己的思維受到任何局限。隻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完美,因為你的人生是由思維方式決定的。

第1天多視角思維有助於創新

是否具有創造力決定你是一流人才還是三流人才。

——北大心理學理念

一個人隻有能夠采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才能在生活中遊刃有餘,這就要求我們要培養多視角的思維模式。北大心理學認為,隻有這樣的思維模式才能幫助你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是否能解決問題或找到商機,靠的都是多視角的思維模式。

北大心理學認為,想要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培養自己多視角思維的方式,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兩點:當遇到問題時,就不要隻從一處著眼,而是多轉換角度思考,隻有這樣才能突破自己、創造未來;在做事情時,既要從整體上著眼,也要從細節處考慮,還要看到事物之間的發展和聯係。

有一家生產木梳的公司因擴大經營規模,高薪招聘營銷主管。廣告一出,報名者雲集。

麵對眾多應聘者,招聘工作的負責人說:“相馬不如賽馬。”為了能選拔出高素質的營銷人員,他們出了一道實踐性的試題:想辦法將木梳賣給和尚。

大多數應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憤怒:出家人剃度為僧,買木梳做什麼?這不是神經錯亂,故意刁難人嗎?沒多久,應聘者接連拂袖而去,幾乎散盡。最後隻剩下3個應聘者:A、B、C3個人。

負責人對剩下的3個應聘者說:“給你們10天的時間,10天後請回來彙報。”10日期到,負責人問A:“賣出多少?”

答:“一把。”負責人問:“怎麼賣的?”

A講述了曆盡的辛苦,以及受到和尚的責罵和追打的委屈。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個小和尚,一邊曬著太陽一邊使勁撓著又髒又厚的頭皮,他便靈機一動,趕忙遞上了木梳,小和尚用後滿心歡喜,於是買了一把。

負責人又問B:“賣出多少?”

B答:“10把。”

“怎麼賣的?”B說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於山高風大,進香者的頭發都被吹亂了。他找到了寺院的住持說:“蓬頭垢麵是對佛的不敬,應在每座廟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鬢發。”住持采納了B的建議。那座山共有10座廟,於是買下10把木梳。

負責人又問C:“賣出多少?”

C答:“1000把。”

負責人驚問:“怎麼賣的?”

C說,他到一個頗具盛名、香火極旺的深山寶刹,朝聖者如雲,施主絡繹不絕。

他對住持說:“凡來進香朝拜者,多有一顆虔誠的心,寶刹應有所回贈,以做紀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勵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你的書法超群,可先刻上‘積善梳’3個字,便可做贈品。”住持大喜,立即買下1000把木梳,並請C小住幾天,共同出席了首次贈送‘積善梳’的儀式。得到‘積善梳’的施主和香客非常高興,一傳十、十傳百,朝聖者更多,香火也更旺。這還不算,住持希望C再多賣一些不同檔次的木梳,以便分層次地贈給各種類型的施主與香客。

思維視角決定了人們的行為,不同的行為產生了不同的結果。C打破了常規思維方式,所以他賣出了1000把梳子。當一件事,人們都覺得不可能時,其實它是有可能的,隻是人往往容易被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束縛。

北大心理學認為,多視角的思維方式往往能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樂趣和希望,因為這樣的思維模式能夠讓你在不經意間打開一片新天地,這是你之前從未想過的。北大心理學也認為多角度的思維模式有助於創新,因為所有的事物都有著它的多麵性,換個視角去思考,就能發現一些新方法,看到另一片天地。

第2天思維定式是創新的鐐銬

突破自我,突破思維定式,突破昨天,方可取得成功。

——北大心理學理念

北大心理學家認為,所謂的思維定式就是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產生的一種固有的思維模式,習慣按照過去的某種經驗,不考慮新的具體環境。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習慣,總是無意中給自己的思維戴上鐐銬。處理一些普通的事情時,能夠快速而準確地解決問題,但是遇到複雜一些的問題,就容易產生局限性了。

據說跳蚤可以跳到高於自己身體100多倍,除此之外,別的動物都做不到。有人對此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將跳蚤放到一個玻璃瓶裏,沒有蓋蓋,跳蚤仍然可以很好地跳躍。後來,實驗家將蓋子蓋上,剛開始,跳蚤還在努力地向上跳,但每次都會被蓋子擋住,讓它們隻能跳瓶子蓋那麼高。漸漸地,跳蚤變聰明了,開始每次就跳瓶子蓋那麼高。一段時間後,實驗家將蓋子去掉了,但是裝在瓶子裏的那些跳蚤還是隻能跳瓶子蓋那麼高,再也跳不高了。

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剛開始總是對自己雄心勃勃,可一旦受挫,就會一點點地降低自己的鬥誌,直至不再有鬥誌,變得很安於現狀,甚至懷疑自己以前的能力,即使再給自己一個機會,也不一定會認為自己能成功。每個人都應該放寬自己的思想,時刻把握每一次機會,失敗不算什麼,但卻能再次磨煉我們自己,堅決不做瓶子中的跳蚤。也正如一些年老的人哀歎自己年輕時不敢言、不敢語,後悔自己的所為,但為時已晚。而很多的年輕人也正在猶豫自己的選擇,包括人性、事業、將來的計劃。

其實,瓶蓋已經不能約束這些跳蚤了。但是跳蚤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方式,沒有意識到環境的變化,因此被束縛了。隻要它們能夠稍微用點力,就能跳出瓶子了。

北大心理學認為,這個世界上再困難的事情都沒有想象的那麼糟糕,隻要轉換一下思維的角度,多幾種方式,就一定會有辦法的。那麼怎樣才能培養這種思維方式呢?這就要求我們要經常動腦思考,不斷地訓練自己的思維。很多時候,事物本身的答案很簡單,但我們往往束縛了自己的思維,讓自己找不到正確的答案。北大心理學提醒我們,越難解答的問題往往有著最簡單的方法。不要忽略這些,傾向於習慣性的答案。改變是十分不容易的,正因為這樣,那些能改變世界的人才是偉大的人。

隻有不斷創新、不斷超越才能改變世界,蘋果電腦公司的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就是一個擁有創新思維的人。他說:“我認為蘋果的出路不在於蠻幹,而在於創新,這是蘋果過去輝煌以及未來再現輝煌的必經途徑。”蘋果公司創造的iPhone等係列產品響譽全球,就是因為不拘泥於思維定式,不斷創新,改變生活方式、改變世界。創新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精神,這個時代需要新思維、新觀念、新方式。不管是國家還是企業和個人的發展都離不開它。想要成為創新人才,就要敢於擺脫思維定式。

創新往往能夠讓我們將那些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完美解決。北大心理學認為,當我們在解決問題時,一般都是將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與所遇到的問題聯係起來,若是之前處理過的問題按照常規的思維方式,就能輕鬆地解決,還可以省去摸索階段,省去時間,提高效率,因為這種模式能夠解決大量日常問題。但是由此而形成的思維定式卻不利於思考、創新,容易形成機械不變的思考習慣,還可能讓思考步入誤區,產生負麵影響。

第3天吝嗇會讓你一無所有

吝嗇就像吞噬心蟲一樣,會慢慢地吞噬著你的心靈,讓你變得一無所有。

——北大心理學理念

提到吝嗇,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會想到在瀕臨死亡時,還將神父送來的鍍金的十字架緊握在手裏的葛朗台。雖然這隻是小說中的情景,但這樣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依然是存在的。

陳曉偉大學畢業後就來到了父親的公司上班,或許是考慮到他的專業,剛一進公司,父親就讓他做起了銷售經理。雖然,高大帥氣的陳曉偉看上去像個花花公子,但沒想到的是工作能力還蠻不錯,可是有一個很不好的缺點,對員工特別吝嗇。到公司不到半個月,就新增加了十多條新製度,堅決不允許利用公司的一切辦公用具做私事,平時用紙都用二次用紙等一係列吝嗇的製度出來了。背後同事們都叫他“鐵公雞”。一段時間之後,不少員工表示受不了,便辭職了。也正是因為他的吝嗇,與其相處了3年多的女友也離他而去,因為每次出去玩或吃飯都是女友出錢,女友的母親生病住院了急需用錢,盡管女友承諾一定會還,他還是以各種理由拒絕了。

北大心理學告訴我們,吝嗇的人往往都自私、冷漠,對周圍的事情也不關心。他們很少參與社會活動,也不願意幫助他人,更不願意借錢借物給他人,常常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北大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具有吝嗇心理的人往往都缺乏仁愛之心、同情之心,這類人也缺乏社會責任感。這類人通常不但自己活得很累,就連身邊的人也不願意親近。吝嗇的最終結果往往都是讓你變得一無所有,因為在你吝嗇的同時就已經有一些東西開始逐漸遠離你了。

北大心理學告訴我們,想要克服吝嗇,首先就要從精神上認識到,幸福的源泉不止是財富,還包括親情和友情等。還要培養自己崇高的信仰,養成樂善好施的品格,讓自己成為一個具有責任心的人。

第4天奢望每個人都喜歡你,就是自尋煩惱

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願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隻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季羨林

生活中不少人都被這樣一個問題困擾著:我努力做到對每個人都好,可是為什麼總有人不喜歡我,甚至還有人討厭我呢?其實,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每個人都喜歡的人。正如兩年前流行的一句話所說:“你又不是人民幣,怎麼可能每個人都喜歡你。”

這天,劉豔芬剛走進辦公室就滿臉的不高興,將包狠狠地扔到桌子上,接著使勁地摁下了電腦開關,接著不到30秒又從劉豔芬這兒爆發出了大聲的砸鼠標的聲音。被驚擾的同事們看了看劉豔芬,見她那副怒氣衝衝的樣子都不敢說什麼,便繼續工作。但同事們的心情都被破壞了,雖然是在繼續工作,但缺少了先前的激情。也有一些同事抱怨著:“神經病,跑公司來發什麼火,影響大家工作。”和劉豔芬關係不錯的吳瓊更是坐臥不安,心裏邊想的全是,劉豔芬到底遇到什麼事情了?在心裏邊的焦急也不比劉豔芬少了,想過去問問劉豔芬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但又苦於此時是上班時間。

想來想去,吳瓊還是決定在QQ上問一下。這一問才知道是侯莉惹劉豔芬生氣了。原來,劉豔芬有一篇自己一時拿捏不準的稿子,想讓同樣在雜誌社工作的侯莉幫忙看看,沒想到的是侯莉說自己沒時間便匆匆掛了電話,這讓平時不管侯莉找自己幫忙做什麼事情都不拒絕的劉豔芬感到很生氣,劉豔芬一直抱怨自己對侯莉那麼好,自己這麼一點小事找她幫忙她都那種態度,她認為侯莉根本就沒有拿自己當朋友,想想平時找她幫忙時,她那推辭的樣子,劉豔芬更加生氣了。

聽完這些後,吳瓊也覺得侯莉做得有些過分,但還是忍不住安慰著劉豔芬:“或許她真的有重要的事情要做,你誤解她了。”“她每次都這樣,說我誤解她,怎麼可能?我真是白對她好了……”……兩人就這樣在QQ上沒玩沒了地聊。

一上午很快就被她們聊完了,但心中的憤怒不但絲毫未減,還讓吳瓊跟著心情不好了。

“怎麼了,你們兩人?”吃飯時,同事周小姐這樣問道。劉豔芬很是氣憤地將事情經過說了一遍。

“自尋煩惱,能怪誰?不要忘了這個世界上什麼人都有,你對她好,她不反過來咬你就不錯了,還指望她對你好,真是沒事找事。這個世界上有誰是人人都喜歡的?有誰是這樣對他人,就得到他人這樣的回報的?”聽完劉豔芬的訴說,周小姐毫不客氣地說道。

聽完周小姐的話,吳瓊和劉豔芬低著頭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似乎明白了什麼一樣。

北大心理學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不管多麼偉大與高尚,都會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喜歡甚至討厭他的人。有人不喜歡你,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自己也有自己不喜歡的人,又何必奢望每個人都喜歡自己呢?那樣隻是自尋煩惱。

北大心理學也告訴我們,你不能讓所有人對你滿意,並不是因為你做得不好,而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無缺的人。即便你真的做到了所謂的“完美無缺”,也仍然做不到讓所有的人都對你滿意,因為你的優秀會讓其他人產生抵觸的情緒。

第5天不盲目從眾

沒有個性的人是為他人而活著的,我們拒絕做那樣的人。

——北大心理學理念

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有從眾的心理。從眾心理也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有時它能帶來積極的影響,有時會產生十分不良的後果。

北大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某高校舉辦一次特殊的活動,請化學家向大家展示他最近發明的某種揮發性液體。

當化學家走向講堂後,他對同學們說:“最近,我研究出了一種強烈揮發性的液體,現在我要看看這種液體用多長時間能從講台揮發到全教室,請大家隻要聞到一點味道就立即舉起手,我好計算時間。”

說完,他就打開了密封的瓶塞,讓透明的液體揮發……後排的同學、前排的同學、中間的同學都先後舉起了手。不到3分鍾,全體同學舉起了手。

其實這位化學家拿的是一瓶蒸餾水。

這就是典型的從眾效應,它受到化學家的言語暗示,其他同學的行為暗示,似乎真的聞到了液體的味道,便舉起了手。這不是撒謊,而是從眾,看到他人舉手,也跟著舉手,其實並沒有所謂的氣味揮發。

一個人做好事,你也跟著學習做好事,無疑是有利的;但如果一個人做壞事,你不分事實真相也跟著做,這就成了十分有害的了。並且,這也會被人利用,例如有些人搶著買東西,但是他們並不是為了買東西,而是“托兒”,利用從眾效應激化人們的行為。

個體成員為什麼會有跟從群體的傾向呢?北大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個人與群體有分歧時,個人會受到一種壓力,促使他們可能違背個人心理,趨向於群體。

獨立性與從眾性是相對立的,北大學者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顯示,在測試的人群中隻有1/4~1/3的被試者保持了獨立性。

大家都知道美國人是十分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的,他們往往會給孩子提供很多獨立思考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去感受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孩子長大後,往往都有很好的創造性。

一次,電視節目主持人在一個節目上問一個七八歲的女孩:“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女孩很自信地說:“總統。”全場嘩然。

主持人做了一個有些滑稽的吃驚狀,然後問:“嗯,那你說說看,美國為什麼至今還沒有女總統?”

女孩想都不想就說:“因為男士們不投她的票。”全場一片笑聲。

主持人:“你肯定是這樣的嗎?”

女孩不屑地說:“當然肯定。”

主持人意味深長地笑笑,對全場觀眾說:“請投她票的男士舉手。”伴隨著笑聲,有不少男士舉手。

主持人得意地說:“你看,不少男士都投你的票呀。”

女孩不為所動,淡淡地說:“還不到1/3呢。”

主持人做出不相信又不高興的樣子,對觀眾說道:“請在場的男士將手舉起來。”就在一片哄堂大笑中,男士們將手舉了起來。

主持人故作嚴肅地說:“請不投她的票的男士放下手,投的請仍然舉著手。”主持人這一招很厲害:要大男人們在眾目睽睽之下將已經舉起來的手放下,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仍舊有一些將手放下了,但“投”她票的男士多了不少。

主持人得意揚揚地說:“怎麼樣?‘總統女士’,這下投你票的男士也超過2/3啦。”沸騰的場麵突然靜了下來,人們想要看這個女孩還能說什麼。

女孩露出了一絲與童稚不太相稱的輕蔑的笑意:“他們不誠實,他們在心裏並不願投我的票。”許多人目瞪口呆。然後是一片掌聲、一片驚歎……

這個女孩具有十分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她認為那些2/3投她票的人並不真實。北大心理學認為,一個人越早培養自己獨立思考能力,就越容易擁有良好的創造性。北大心理學也認為獨立思考比獲得知識本身更為重要,一個擁有獨立思考的人,不但是智慧的,而且是富有的,他們的生活是富有意義的、充滿樂趣的。所以,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給自己更多獨立思考的機會,不要盲目從眾。

第6天換個角度看待他人的刁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