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選舉 (1)(1 / 3)

奧派總統可能嗎

羅姆尼贏得新罕布什爾州的共和黨預選,這在投票前就已經是個毫無懸念的結局。真正的看點,還是誰贏得第二。特別是作為極右翼最後希望的金裏奇和桑托勒姆,誰能搶到第二名,誰就有希望在南卡羅來納領銜南部保守派與羅姆尼進行最後一搏。

結果,保羅名列第二。他雖然比羅姆尼還差16個百分點,但得票比金裏奇和桑托勒姆加起來還多。更不要忘記,他在艾奧瓦排名第三,得票率高達21%,僅比羅姆尼和桑托勒姆差4個百分點。在共和黨的預選中,他現在是穩居第二。新罕布什爾的結果揭曉後他對記者說:“如今能待在比賽中和羅姆尼競爭的,實際上就是我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強調:“隻有我能阻擋羅姆尼!”

保羅可謂是最純潔的市場經濟主義者,從來都以奧派自居。如果你要在政治家中找哈耶克,那麼非保羅莫屬。他的政治哲學集中在兩點上:第一,堅持純粹的市場經濟,反對任何形式的政府幹預。第二,堅持憲法對個人權利的保障。從這兩條原則出發,他要求消減聯邦預算,清除赤字,解散聯儲,回到金本位。在外交上,他把美國充當世界警察的角色視為和小政府的政治哲學格格不入,鼓吹孤立主義原則,要求美國從世界各個區域撤軍,並對反恐戰爭、伊拉克戰爭都極力反對。

這樣的立場,使他根本無法為共和黨主流所接受。在內政特別是經濟政策上,他屬於極右,哪怕是極右派共和黨人也認為他過於偏激,提出的政策沒有任何實施的可能性。在外交上,他又是極左,左得連民主黨也望塵莫及。他所代表的,是保守派和自由派之外的第三種力量:個人自由主義(libertarianism)。這個詞,其實應該直接翻譯成自由主義。但因為容易和左翼的自由派(liberal)混淆,故而進行意譯,加上“個人”二字,以體現其捍衛個人權利的立場。

保羅是個接生過4000個嬰兒的婦產科醫生,深信個人自由的權利從妊娠那一刻就開始。在上世紀70年代的經濟危機中,他成為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信徒,並當選為得州的眾議員。在1984年競選得州參議員失敗後,他在1988年作為個人自由主義黨的候選人參加總統競選,在全國獲得了0.5%的選票,排在老布什和杜卡基斯之後成為第三。自此之後,他一直被第三黨勢力延攬,自己也經常支持第三黨的活動。因此,共和黨主流總把他視為要分裂出一個第三黨的異端。

2008年,保羅再參選總統。不過這次是參加共和黨的預選。他一參選就顯示出驚人的募捐能力,特別是小額捐款數量極大。在艾奧瓦,他贏得了10%的選票,在新罕布什爾則獲得了8%。在蒙大拿則贏得了25%,在北達科他贏得了21%。在麥凱恩已經贏得足夠的選舉團票數、鎖定提名後,保羅仍然不肯退出,堅稱選舉不是為了攫奪權力,而是傳播思想。直到6月12日他才宣布放棄,理由是要把手中的競選資金更有效地使用。應該說,此時他已經顯山露水。可惜,2008年的媒體先聚焦於奧巴馬與希拉裏的世紀大戰,然後則是麥凱恩與奧巴馬的競爭,忽視了保羅。右翼的福克斯新聞甚至還拒絕把他包括在共和黨預選的電視辯論中。

但是,他的影響力與日俱增。2011年,他的兒子當選為肯塔基州的參議員,父子成為曆史上第一對同時在兩院任職的議員。2012年共和黨預選,在投票前人們就開始注意到保羅的勢頭。他甚至一度被看好會贏得艾奧瓦。雖然他在艾奧瓦沒有如願,但獲得的選票比四年前已經倍增。在新罕布什爾,他的得票率比四年前多了三倍。此時,主流媒體已經再無法對他熟視無睹。保守派評論員也在大聲疾呼:“共和黨忽視保羅,等於自掘墳墓!”

不過,保羅的政治立場,依然使他無法獲得共和黨的總統提名。他76歲的高齡,當選要77歲,到這歲數連裏根也快卸任了。所以,人們仍然把他看作是“抗議型”候選人。問題是,為什麼這樣一位明明沒有希望的候選人,獲得的支持會越來越多?他人氣的上升,是否會深刻地塑造美國的政治?

保羅的成功,有如下幾大因素。第一,民主黨和共和黨,本來有大政府主義和小政府主義之分。但小布什八年,大大擴張了聯邦政府,增加了預算、赤字和債務。大政府的保守主義成為共和黨的官方政策。那些信奉小政府的財政保守主義者們感到幻滅。第二,小布什的統治以基督教福音派為社會基礎,在同性戀等問題上過分幹預公民的私生活。保羅雖然極力反對墮胎,但堅持政府要置身於公民生活之外。所以,那些信奉政教分離的憲政主義的保守派,也隻有投到保羅旗下。第三,小布什八年美國窮兵黷武,國力衰竭。